被称为“眼茅”的爱尔眼科(300015.SZ)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近日,微博用户“急诊向日葵艾芬”发文质疑爱尔眼科存在行贿行为。爱尔眼科随后进行了回应,但仍未能平息市场的疑虑。
事件曝光后第三个交易日,即1月12日,爱尔眼科股价报收36.81元/股,总市值为1990亿元。相较于半年前爱尔眼科在盘中创下的最高股价72.27元/股,目前股价已然腰斩,市值缩水近两千亿元。
作为一家“十年十倍”的高成长企业,爱尔眼科如今的日子并不好过。
2021年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爱尔眼科营收下滑3.48%,至42.48亿元。此外,在2021年6月爱尔眼科股价达到最高点之后,第三季度末,“公募一哥”张坤掌管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与高瓴资本都选择了“撤退”,纷纷退出爱尔眼科十大流通股。
面对业绩放缓、股价下跌以及层出不穷的负面消息,爱尔眼科还能继续在眼科这条黄金赛道,讲出自己的高增长故事吗?
近半年股价惨遭腰斩
1月6日至1月10日,微博用户“急诊向日葵艾芬”,曝出多张疑似爱尔眼科医院手术回扣明细的图片。关于名单来源,艾芬称是由爱尔眼科内部人士提供的,内部称之为“借支季节性工资台账”。
从艾芬的微博来看,谁给爱尔眼科介绍病人,最后爱尔眼科会根据患者的手术费用对“介绍人”按一定比例进行返点,大部分在10%-20%左右,这与医药行业的“带金销售”的模式如出一辙。
随后,涉事的宿迁爱尔眼科医院发布声明称,“目前网传的信息,我院于2019年已按照董事会相关要求进行了整改,严肃处理了违规员工,并撤换了管理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1月8日曾有消息曝出一位自称是爱尔眼科高管的人员向媒体表示,回扣就等于转介费,作为行业潜规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回扣”事件曝光后第三个交易日即1月12日,爱尔眼科报收36.81元/股,总市值为1990亿元。相较于2021年7月初,爱尔眼科在盘中创下的最高股价72.27元/股,目前股价已然腰斩。
目前,爱尔眼科业绩逐渐放缓。2021年三季报显示,爱尔眼科在三季度实现营收42.48亿元,同比下滑3.48%。正是考虑到多层风险,2021年下半年以来机构投资者相继逃离爱尔眼科。
在业内人士看来,爱尔眼科正在遭遇“四面楚歌”,以宿迁爱尔眼科医院为代表的孵化阶段医院,存在不规范经营导致的行贿事实,再叠加业绩见顶、机构减持等利空出现,如今的爱尔眼科已然逐渐跌下神坛。
研发投入占比不足2%
公开资料显示,爱尔眼科成立于2003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眼科医院及中心达720家。
上市十余年时间,爱尔眼科总营收从2009年的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9亿元,增幅达19倍,归母净利润也一路攀升,从2009年的0.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7.2亿元,增幅达18倍。
爱尔眼科也是知名牛股,号称“眼科茅台”。2009年上市以来,公司市值一路飙升,从69亿元不断突破百亿、千亿大关,去年一度突破3600亿元。
在资本市场顺风顺水,也让爱尔眼科扩张的步伐更加迅猛。2014年以后,爱尔眼科呈现急速扩张的趋势,开启了“买买买”的资本运作方式。据统计,在2021年,爱尔眼科就在全国并购了30家眼科医院,仅仅在2021年的12月,爱尔眼科就用股权收购的方式吞并14家医院,涉及金额达5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断进行并购,爱尔眼科巨额的商誉成为悬在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爱尔眼科因收购子公司产生的商誉初始金额高速增长,占资产总额比例愈来愈高。
具体来看,2018年-2020年,公司商誉初始金额分别为21.89亿元、30.83亿元、46.66亿元,占资产总额分别为22.74%、25.92%、30.03%;同时,截至2020年12月31日,爱尔眼科累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为7.88亿元,约占2020年业绩的45.71%。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爱尔眼科商誉为41.26亿元。
另外,爱尔眼科的销售费用暴增,也引发了投资者担忧。2021年1-9月,爱尔眼科销售费用为11.07亿元,同比增长49.43%,其解释称主要系经营规模扩大、推广活动增加、市场人员薪酬支出增加所致。
与疯狂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爱尔眼科研发投入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公司财报显示,2018年-2021年9月,爱尔眼科研发支出占比分别为1.22%、1.53%、1.38%、1.36%,不足2%。
这种过于重扩张、轻研发的模式,也导致爱尔眼科医疗事故频发。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统计,2014-2020年,爱尔眼科作为当事人的医疗损害相关案件共计75起,对患者的赔偿金额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当下,如何缓解业绩焦虑、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成为了爱尔眼科亟须解决的问题。(长江商报记者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