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险企2021年保费收入情况悉数出炉。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包括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及新华保险等在内A股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49万亿元,同比微增0.03%,除中国平安之外的四家险企去年保费收入均取得正增长。
分业务端来看,2021年,A股上市险企寿险业务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616万亿元,同比减少0.3%。以产险“老三家”为代表的财产险业务合计实现保费收入8714.9亿元,同比增长0.64%。
对于2021年全年险企保费收入增速放缓,市场早有预期。当前,寿险渠道改革仍在持续,而2021年也是车险综改后的首个完整年度,车险综改影响逐步减轻。
多家机构预计2021年上市险企寿险新单增长依旧承压,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改革深入推进,行业复苏可期。
全年保费收入增速“四增一降”
从整体上来看,2021年险企保费收入增长放缓,且各大上市险企表现分化。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A股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49万亿元,同比微增0.03%。其中,中国平安的保费收入规模依旧遥遥领先,全年合计实现保费收入7603亿元,同比减少4.65%,也是五大险企中唯一一家保费收入负增长的公司。
其余四家险企中,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及新华保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200亿元、5810.47亿元、3626.73亿元、1634.7亿元,同比增长1.16%、3.67%、1.72%、2.48%。
若分业务板块来看,2021年险企寿险业务增长压力延续。具体来看,平安寿险2021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902.57亿元,同比减少4.15%,依旧为唯一一家保费收入负增长的上市寿险公司。
中国人寿、人保寿险、新华保险以及太保寿险在2021年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200亿元、1326.63亿元、1634.7亿元、2096.1亿元,同比增长1.16%、3.29%、2.48%、0.55%。
长江商报记者粗略统计,上述五家寿险公司2021年合计揽得保费收入1.616万亿元,同比减少0.3%。其中,12月份保费收入728.5亿元,同比增长0.9%。
对此,多家机构分析称当前寿险行业改革压力仍存。华金证券崔晓雁认为,寿险面临四重压力,主要为保险终端需求疲弱;代理人持续脱落,渠道改革成效尚待时日;上市险企产品竞争力略显足,供需错配;惠民保等替代型产品挤出重疾险、医疗险市场份额。
东吴证券胡翔和朱洁羽分析,考虑到消费整体低迷,压制保险需求,普惠保险普及对商业保险的持续挤出,渠道转型缓慢,叠加监管愈发严格以及寿险产品供需严重错配等因素,短期内保费增长动能仍然有限。
开源证券高超认为,考虑到寿险转型进展慢于预期、健康险受需求释放以及普惠型产品冲击、代理人规模下降但质态未出现明显改善,预计新业务价值率低于此前预期,或与2021年中报持平,拖累 2021年新业务价值表现。
尽管当前寿险改革承压,但机构对于行业长期走向依旧保持乐观。东吴证券胡翔和朱洁羽认为,短期内,2022年开门红动力不足,行业供需严重错配,负债端低迷情况修复滞缓。长期来看,伴随行业逐步重构、康养需求日益旺盛,行业将走向发展与增长的良性循环,资产、负债两端有望获得趋势性改善。
非车险持续高增带动产险保持正增长
与寿险表现不同,2021年是车险综合改革实施后的完整一年,在车险与非车险的共同驱动作用下,上市险企财险板块已明显复苏。
长江商报记者粗略统计,2021年全年,财险“老三家”人保产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合计实现保费收入8714.9亿元,同比增长0.64%。
其中,人保产险和太保产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4483.84亿元、1530.63亿元,同比增长3.79%、3.35%。平安产险实现保费收入2700.43亿元,同比减少5.53%。
但从12月份单月来看,人保产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432亿元、267亿元、130亿元,同比增长30.37%、14.18%、7.71%。
在上市财险公司的收入中,非车险的收入增量贡献显著加大。从各家披露情况来看,2021年全年,人保产险的机动车辆险实现保费收入2552.75亿元,同比减少3.9%。非车险业务中,除了信用保证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46.2%至28.4亿元之外,其余险种均取得正增长。特别是意外伤害及健康险、农险、责任险、货运险等几大险种保费收入增速分别高达21.9%、19.3%、16.4%、26.5%。
据中国太保披露,2021年太保产险实现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918亿元,同比减少4%;非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612.63亿元,同比增长16.86%。
而平安产险2021年的车险保费收入和非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含意外与健康保险)分别为1888.38亿元、812.06亿元,同比减少3.7%、9.5%。
东吴证券胡翔和朱洁羽指出,车险综改一年后,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情况已获明显改善,同时,非车险保费持续高增;中长期,规模效应将得以进一步强化,龙头险企有望凭借其在费率、渠道、品牌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展盈利空间,强化竞争壁垒,跑赢同业。(●长江商报记者 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