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女鞋第一股”的星期六(002291.SZ),鞋类业务持续亏损,不得不“脱鞋”迎新生。
近日,星期六发布公告称,公司拟转让全资子公司星期六鞋业100%股权,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改善经营性现金流。
同日,星期六发布业绩预告称,2021年度预计亏损4.3亿元至6.45亿元,因收购的时尚锋迅、北京时欣资产组组合未来盈利能力下降,预计本期计提商誉减值1.8亿元至2.7亿元。
有意思的是,星期六还计划设立遥望创新研究院,对区块链、AI智能、元宇宙、数字虚拟人等多领域加强研究。
鞋业9个月亏损超3000万
1月19日,星期六发布公告显示,公司拟通过佛山星期六鞋业有限公司整合公司鞋类销售相关业务及资产,鞋类业务商标等除外,整合完成后,公司拟转让全资子公司星期六鞋业100%股权。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价格将参考星期六鞋业的审计、评估结果确定,目前后续审计、评估工作尚未完成。
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星期六营业收入分别为21.51亿元和16.7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429.78万元和-1.46亿元。同期,星期六鞋业营业收入分别为4814.78万元和8635.20万元,净利润分别为710.94万元和-3021.76万元。
可见,星期六鞋业在营收贡献不大的情况下,对星期六整体盈利水平形成了巨大拖累。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星期六鞋业净资产分别为-1884.28万元和-4906.03万元,处于资不抵债的地步。
公告中,星期六表示,近年来由于传统行业竞争激烈,传统的经营渠道与模式受到新业态、新模式的猛烈冲击,消费品零售市场面临增速下滑、发展方式调整等新局面。
2015年开始,星期六结合多年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决定在品牌建设、销售模式、渠道建设等方面做出改革和突破,逐步确定“打造时尚IP生态圈”的新战略发展方向,着力构建“媒体和社交平台”、“时尚IP孵化运营平台”及“时尚IP集合平台”,决心打造“以用户为核心,数据+内容驱动,消费场景打通融合”的新零售业态。
然而,近年来,随着新零售模式的猛烈冲击不断加剧,以及2020年以来部分地区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星期六鞋类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并持续出现亏损,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了较大压力,同时公司为进一步推进经营战略,以最终实现专注向品牌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公司结合自身特点聚焦社交电商服务业务,拟将鞋类销售相关业务进行出售。
星期六表示,此次交易将进一步优化公司产业结构及资产配置,有效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改善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进一步提升经营质量和运营效率,增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股东投资回报,持续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
加大对鞋类库存的促销力度
1月19日,星期六还发布了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度亏损4.3亿元至6.4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4.1亿元至6.15亿元。
星期六介绍,公司近年来通过并购北京时尚锋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时尚锋迅”)、北京时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北京时欣”)两家时尚新媒体公司以及互联网营销公司杭州遥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遥望网络”),以大力推动互联网营销业务的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公司战略转型、优化公司库存结构、加快资金回笼,星期六于2021年四季度加大了对鞋类库存的促销力度,将库龄较长的存货以促销或批发的形式进行快速消化,初步估计四季度由于上述经营活动产生经营亏损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对公司年度利润的影响金额为-2亿至-2.5亿元,预计全年计提坏账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约2.8亿至3.5亿元。
不仅如此,时尚锋迅及北京时欣两家时尚新媒体公司的营业收入规模及净利润水平均出现大幅下降。
星期六预计时尚锋迅、北京时欣资产组组合未来盈利能力下降,因此公司拟对2017年收购上述资产组组合产生的3.61亿元商誉计提减值,预计本期计提商誉减值1.8亿元至2.7亿元。
与此同时,星期六于年初开始实施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全年由此产生摊销费用约8008万元,这也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星期六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推动战略转型,集中资源推动移动互联网营销业务的发展,近两年遥望网络在直播电商领域发展迅速,公司在艺人/主播的签约与孵化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2021年四季度末“遥望云”云中台系统的完整上线,帮助公司在直播运营标准化及可复制化上构建了护城河。
在销售端,2021年,遥望网络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全年成交订单量突破1亿单,销售GMV实现超100亿元,为2020年同期的约2.5倍。
需要关注的是,星期六2022年在互联网营销业务方面的重点规划包括设立遥望创新研究院,对区块链、AI智能、元宇宙、数字虚拟人等多领域加强研究,并孵化内部/外部创业团队,为未来公司业务的持续发展培育新动能,提升公司中长期的竞争力。
星期六预计,公司控股子公司遥望网络2022年的经营规模将实现较大增长。(●长江商报记者李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