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助力日本经济复苏 中日韩贸易互通共融

时间:2022-03-04 14:47:46来源:国际商报

日本财务省日前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今年1月份日本货物进口额同比增长39.6%至8.52万亿日元,连续12个月实现同比增长;1月份日本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9.6%至6.33万亿日元,连续11个月实现同比增长。不过,由于进口物价高企叠加日元贬值因素,1月份货物贸易逆差扩大至2.19万亿日元,为连续第六个月出现逆差。

目前,日本经济还在缓慢扩张中,但是复苏动力明显不足。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如恢复部分国际人员往来、通过必要的财政支出来提振经济等。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月起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中日韩之间首次建立了直接的自贸区关系,这对当下的日本经济复苏意义更为深远。RCEP有望加速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进程,区域之间的协同效应也将大幅增强。

经济复苏动力犹显不足

日本内阁府统计显示,2021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20年增长1.7%,时隔三年总算实现正增长。但是今年1月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迅速蔓延至疫情大幅反弹,预计日本第一季度GDP还会出现下滑

日本政府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力促经济复苏。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此前曾表示,要尽快通过必要的财政支出来复苏经济。其具体措施包括用约3年时间打造环绕日本的海底电缆,以及将大规模数据中心、光纤和5G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提供高速大容量数字服务等。去年,为防止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日本从2021年11月底开始原则上拒绝了所有外国人的新入境申请。但是,国际人员往来对恢复经济不可或缺,因此日本政府决定从今年3月1日起重新开放商务留学等人员入境,每日的入境人数上限上调至5000人。并且,随着航空业的复苏,日本两大航空巨头在新冠疫情暴发后首次恢复招聘。

作为发达经济体中最晚从疫情中复苏的国家,日本迭创纪录的新冠感染病例以及抗疫限制措施对企业的影响加大了今年一季度经济再次出现萎缩的可能。在过去的10个季度中,日本经济有一半的时间都陷入萎缩。

而乌克兰危机骤然升级更令日本经济添忧虑。俄罗斯是重要的能源出口国,俄乌冲突升级可能影响俄油气出口,加剧能源供应紧张。虽然日本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并不多,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大涨,日本或将面临液化天然气储备不足的问题。经济复苏进程难承飙升的巨大成本。

中日韩贸易互通共融

经济缓慢扩张,复苏动力不足,此时更加凸显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日本经济的正面积极影响。RCEP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一协定将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大经济体首次纳入同一自贸框架。日本从RCEP中亦是获益匪浅。RCEP的生效有力推动了进口关税的降低,这将促进个人消费需求的提升,出口贸易的增长也将带来企业经济活动的进一步活跃,两者相互影响,更好地刺激日本国内经济的增长。

中日经贸从政府开发援助(ODA)到RCEP实现跨越式转型。至3月末,日本对华持续了40余年的ODA将全部结束,彻底落幕。中日之间ODA的历史落幕与在更广阔的国际背景和区域联动下的RCEP的正式启动,这两者在时间点上无缝衔接。中日经贸已从传统的友好援助模式转型为新的对等互惠体制。如今的中日双边贸易额不断提升规模,中国已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1月,日本对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17万亿日元,中国继续保持日本最大出口市场地位。日本是中国第二大贸易对象国,截至2021年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额达1230亿美元,稳居对华投资国别排行榜首位。同时,两国不断加强金融合作支持双边经济发展。202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续签了中日双边本互换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34000亿日元,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19年以来,日本与韩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令两国之间的贸易受挫。而发展自由贸易、互通共融,才是日本和韩国提振经济的根本之道。RCEP已于今年2月1日起对韩国生效。韩国关税厅(海关)和食品行业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泡菜出口同比增长10.7%,至1.599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按出口目的地来看,对日本出口占比达50.1%,位居第一,为8012万美元。不过,在RCEP中,日韩两国的商品关税取消率各为83%,与其他成员国之间90%以上的取消率相比,这个数字较低,原因在于日韩两国排除了汽车和机械等敏感项目。

有日本媒体曾指出,RCEP生效后,日本出口工业产业的关税将最终降低91.5%,对华出口商品的零关税比例将由8%增至86%,输韩商品零关税比例将由19%增至92%。日本的汽车零部件和清酒等中高档消费品有望扩大对华出口,从而对日本国内相关产业形成有力提振。日本政府测算,RCEP将给日本带来15万亿日元的经济增量,将日本GDP提高2.7个百分点,同时增加57万个工作岗位。

中日韩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RCEP的落地生效,在带动中日韩间贸易与投资壁垒大幅下降的同时,也通过更加灵活的原产地累积规则促进三国间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进一步融合。(本报记者刘 旭)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