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之一,上海以经济、科创、时尚等标签闻名于世,但在被谈及历史时,总是被人们以“昔日小渔村”来概括。但事实果真如此吗?9月27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潮涌长三角·共建进行时”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上海正式启动。当天下午,环球网记者随走访团队来到广富林文化遗址,探访“上海之根”。
广富林文化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新城北部,北靠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南邻大学城,总占地面积约850亩,是目前上海经考古发现的29处遗址中内容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其发掘成果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也是目前上海最具保护与开发价值的文化遗址。
走进广富林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展示馆,一件件上起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下承宋、明、清的发掘文物陈列在展柜中,其中不乏保存完好的玉琮、铜镞、陶井圈等。从母系氏族末期用于陪葬的精美玉镯,到小巧的周代青铜刀锸,再到精美的宋代龙首形建筑构件、乃至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均在诉说着上海这座“前渔村”曾经灿烂辉煌的过往。
在广富林文化遗址内的另一处展馆设有名为“上海之根 海派之源”的模拟“时光隧道”,馆中以大量布景和精心设置的走道,还原了从7000~10000年前的古生物遗迹到中国近现代上海的样貌。一路徜徉下来,可以沉浸式的体验在其中一览上海绵延6000年的城市历史。
据介绍,这片文化遗址于1959年经广富林村民开挖河道偶然发现。之后,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调查,确定为重要古文化遗址。而“广富林文化”的名字,则是由2006年的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确定的。在2008年的考古发掘中,一件鱼鳞纹青铜器残片成为上海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青铜礼器,它的纹路被认为是原地使用的证明。为传承历史文脉,2009年,广富林文化遗址开发保护项目启动。 2013年,广富林文化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6月,广富林文化遗址开始对外试运行,以考古遗址保护区为核心,保留部分未发掘土地,对其加以原生态的保护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