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是世界慢阻肺日。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亿人患有慢阻肺。
40岁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
然而,逾九成患者对患病毫不知情。
慢阻肺,为何成为损害健康的“沉默杀手”?斩断病根,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戳视频,本期《重点来了》,与你一起关注!
专家:气短症状 有可能是肺部在敲响警钟!
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死亡率居世界第一。 在18日举行的2020年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接受了央视新闻记者专访。
他表示,慢阻肺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但在大众中的知晓率不高,“很多病人都到了极晚期的时候,乃至都到了肺脏功能已经不行了,甚至心脏功能都受到影响的时候再来看病”,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王辰说,慢阻肺需要早诊早治,所以知晓率的提高很重要。如果一个人经常出现气短症状 ,“特别是走快一点就气短,走路时间长一点就气短,爬个楼就气短的时候” ,需要及时就诊检查。
图自王辰院士主编《中国18个地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报告》,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王辰告诉记者,在我国当前的常规体检中,肺功能检测的普及程度不高;部分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诊疗机构在慢阻肺治疗方面的规范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王辰强调,关怀慢阻肺患者,需要国家卫生政策和医疗照护的支撑。此外,由于吸烟人群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在全社会推进控烟行动,将有助于降低慢阻肺的发病率。
关注基层患者 分级诊疗让慢阻肺医治踏上“快车道”
在本年度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大会上,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表示,“2020年,在与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人类意识到了呼吸系统疾病的严重危害。慢阻肺是呼吸系统代表性的疾病,社会对慢阻肺预防与控制重要性的认知亟需提高。”据介绍,我国基层慢阻肺诊疗环节仍十分薄弱,存在知晓率低、漏诊误诊率高的问题。因慢阻肺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患者,在出院后很难便捷地在身边的社区医院获得慢阻肺长期管理。
为此,“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项目于2017年11月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和基层司指导,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主办,旨在推进呼吸专科医联体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慢阻肺分级诊疗在试点地区各级医疗单位的全面覆盖。
王辰院士告诉央视新闻记者,当前慢阻肺已经有一整套的规范的诊断治疗方法,而且慢阻肺病人需要长期照顾,因此相关的治疗康复工作,主要应该交给基层的社区和家庭医生来承担。“在社区的话,病人看病比较方便,照顾也比较及时。一旦患者病情加重,或者病情复杂需要鉴别诊断的时候,就到大医院诊断清楚了,治疗稳定之后再转回社区,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作为项目主办方之一,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泽民指出:“在项目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下,‘幸福呼吸’二期项目已经圆满完成目标。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项目范围,进一步普及慢阻肺疾病知识,提升各级卫生机构的慢阻肺规范诊疗与长期管理水平,助力健康中国2030建设。”
截至今年10月底,“幸福呼吸”项目累计对超过128万人进行问卷筛查,为超过22万人提供肺功能检查,26672例确诊慢阻肺患者纳入规范化长期随访管理。该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生开展慢阻肺疾病相关诊疗知识培训424场,累计超32万人次进行了学习。据悉,2020年“幸福呼吸”项目计划在全国新增10个试点地区,覆盖人口数量将超过1.3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