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集团化办学,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教育洼地”流动;农村“一元钱看病”、“穗岁康”医保补充险解决群众的看病之忧;空气质量、水质量等指标逐年提高,“广州蓝”频频刷屏……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时期,广州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各项民生事业支出8561亿元,比“十二五”增长81.1%,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近七成。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迈入新征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着力解决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广州努力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区域均衡
打通渠道破解资源流动痛点
今年秋季学期,多所新校在外围城区开办:增城完成整体移交的执信中学增城实验学校迎来第一批学生,为增城荔湖街三联片区提供2700个小学学位;黄埔区迎来6所新校,“十四五”期间,该区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6.5万。
随着经济发展“蛋糕”不断做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对公共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聚焦教育这一民生焦点,广州正在引导优质资源流入过去的教育洼地。
目前,全市11区已实现了市属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全面覆盖。今年5月,广州第二批市属教育集团成立,集团化办学让同一教育集团内的成员校不仅能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还能通过集团内优质学校的示范带动,拉动相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享受优质资源群体不断扩大。广州龙口西小学校长陈武认为:“广州中学、奥林匹克中学、执信附中、清华附中、湾区学校都布置在广州东北部,将打造出一片教育高地。”
流动性低,往往是阻碍区域均衡发展的痛点。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同样通过打造资源流动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外围拓展。
如今,去图书馆已经成为“90后”广州外围乡镇市民李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很多广州人周末充电学习的选择。广州的图书馆资源也曾面临不够用、不平均的困扰:拥有丰富文化服务资源的老城区、中心区,如何与文化资源较为匮乏的非中心区实现资源共享?
为解决资源流动的“最后一公里”,广州在全国首次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建立在全市以广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设分馆,各区以区公共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道公共图书馆为分馆的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凭借这个体系架构,全市的图书文化资源可以跨区域、跨上下层流动。截至2020年底,广州全市图书馆覆盖率达96%,平均每5.2万人就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分馆)。
沿着服务场馆建设的足迹,公共文化资源向更远更深处延伸。如今广州已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特色基层文化设施为纽带的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半径基本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截至2020年底,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512平方米。
全民普惠
降低门槛保障群众切身利益
为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就业初始阶段提供过渡性、周转性住房支持;顶岗实习报酬不低于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员工制家政企业可申请最高500万元贷款……今年下半年,广州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升级到3.0版本。
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也维护着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的制度保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从2018年进一步促进就业1.0版本开始,经历新冠疫情的冲击,广州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的覆盖面扩大,措施更为具体和细化。
此次广州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和从事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特殊艰苦岗位的从业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并提出将实施“广州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托底帮扶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兜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
当就业政策扩大受惠群体时,广州的基本医保体系也正朝让群众看得起病、避免因病返贫的方向逐步完善。
自2001年以来,广州逐步建成了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含职工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和医疗救助托底的全民医保体系。
目前,广州全市社会医疗保险人数约1412万人,参保人群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医保基金收支规模和累计结存稳步增长,总体上已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向着“病有良医”的新目标迈进。
近年来,广州陆续推出“穗岁康”、长护险等补充医疗保障体系。其中,“穗岁康”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零门槛投保,不受既往患病史、年龄限制,且覆盖医保不覆盖的大病自费部分,重点保障罕见病治疗,其普惠性质明显,适用对象更广,覆盖面也更大。截至今年12月15日,2022年“穗岁康”已超过300万人参保,新增参保人数达73万人。
今年,广州还将“推广农村一元钱看病”列入本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在增城区荔城街道廖村卫生站,患有多年高血压的廖寿球看病开药只需支付一元钱,剩下部分均由政府财政兜底。
“实施一元钱看病之后,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需要药物维持的慢性病患者,减负作用尤为明显。”增城区乡村医生周巧玲算了一笔账:原本,一名糖尿病患者每月需要几百元的药费,而今只需要十几元,一年下来节省一两千元。
不断降低的就医门槛,兜底保障的制度体系,解决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州的人均预期寿命已从2015年的81.7岁,提升到2020年的82.9岁。
品质更优
擦亮超大城市“幸福底色”
“家门口有了养老院,还有食堂,我特别开心!”天河区天河南街,64岁的周叔成了街道颐康中心的常客。
长者饭堂内提供健康营养餐,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设有绿色康复花园;长期怀旧电影课、锻炼脑力课线上线下开展……一间颐康中心,让社区里的老年人“养老不离家”,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截至今年9月,全市176个街镇已建成颐康中心179个,实现街镇全覆盖并逐步辐射村居,达到了织密社区养老的服务网络;在适老化改造方面,广州家庭养老床位突破1.6万张,实现智能化设备、适老化改造、专业化服务“三入户”。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优养”,聚焦全市210多万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广州积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朋友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贴心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带来有温度的生活品质,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环境更是全市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在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广州,一条珠江和无数大大小小的河涌,记录千年古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记忆。这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水系网络迎来了新生——自2019年以来,广州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建设千里碧道,截至今年6月底已建成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609公里,实现从治理水陆本体,向水陆统筹治理的转变。
广州在碧道建设中注重统筹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碧道+污染治理”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数据显示,目前,广州纳入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河涌全消除、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达标、劣Ⅴ类水体断面全清零。今年1—11月,广州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继续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
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一座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就是要让居住在这里的人民能共享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了新进展,广州不断擦亮幸福城市的成色和底色,在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趋势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枢纽广州动力澎湃
红色的岸桥按照信息系统自动发布的指令,精准地抓取船上的集装箱,自动放置在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IGV)上,IGV通过智能算法自动规划路径,将集装箱运往堆场……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让忙碌的码头维持着高效运转。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建成的全自动化码头——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5G智慧港口工程现场的一幕。在新技术浪潮下,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不断应用在广州枢纽项目的建设中,为枢纽高质量发展赋能。
交通枢纽,是广州的城市命脉;门户之城,是广州的使命所在。
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问鼎全球首位;广州港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居全球第4位、第5位;广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一。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广州已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连接珠三角、辐射全国、联通世界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的“四梁八柱”,成为交通创新的前沿地。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广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十四五”期间,广州更要向枢纽要发展活力。围绕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广州持续推进数字港与空港、海港、铁路港联动赋能,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
根据广州“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时期广州要做强综合门户枢纽功能,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在与枢纽功能相关的“十四五”指标中,除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两项在规模上有所提高,“十四五”时期还新增了一项铁路旅客发送量/货运量的指标,要求2025年铁路旅客发送量要达到1.6亿人次、货运量达3000万吨。
相较于“十三五”时期所强调海港、空港的国际枢纽带动功能,“十四五”期间,广州铁路枢纽所释放的能量更为强大。纲要明确,广州将加快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畅通“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高铁通道,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与此同时,枢纽广州也在加快“破圈”。从与深圳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到高水平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再到联手佛肇清云韶,共建一个空间结构清晰、交通往来顺畅、产业分工协调、要素自由流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正在从分散走向融合,发挥出世界级城市群的超强合力。
■样本
广州智能装备集群:
服务大湾区进军世界级
无人操作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上下挥舞,在汽车车身的金属框架上进行着焊接工作。一台车身很快处理完毕,被传送带推向下一个环节。这是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广汽定制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它实现了45秒/台的生产节拍。
“每台车上都有数千个焊接点。通过智能装备技术的升级,费时费力的人工焊接逐步被机器人焊接取代。”瑞松科技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唐国宝介绍。瑞松科技现已赢得了广汽、比亚迪、小鹏汽车等大湾区明星车企的青睐。
距离瑞松科技30分钟车程的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包括瑞松在内的智能装备企业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之一。“我们在主轴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昊志机电执行副总经理雷群谈道,该企业前不久刚刚入选工信部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
瑞松科技与昊志机电的协同创新、产业赋能等实践,正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缩影。小到食品服装,大到航天工业,都离不开装备制造。正如雷群所言:“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千亿级规模,但诸多万亿级产业都依靠高端装备来支撑。”
今年4月,广州协同周边城市打造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成为全国重点集群培育对象。该集群内的不同城市形成了各自产业特色。
“我们上游的加工制造、技术服务、元器件供应等环节,很多都要与深、莞、佛地区的产业联动。”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维兵表示,“这是‘市场之手’决定的产业分工。广州周边地区丰富的产业资源,可以直接为我们提供相关配套。”
姚维兵指出,集群不是简单的联盟、交易,而是各方通过产业链、价值链的互补,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也不一定要有很多企业参与,它更侧重在企业之间真正实现“上下贯通”,比如各类人才、供应链资源、市场要素等的配套。
当前,广州全面实施以市领导为“链长”和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式“链长制”,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同时,广州市“链长制”工作将与落实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等有关行动一体化谋划、系统化推进。
现代高端装备产业链正是广州21条重点产业链之一。“链主”机构代表、广东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会长吴智恒表示,装备制造业门类跨度较大,“智能”可作为一根主线,把相关产业串起来培育。这也是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肩负的发展重任。
跻身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以来,吴智恒希望装备制造业在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与全球市场开拓,建成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意味着产业集群要有世界级的规模、世界级的技术、世界级的企业,以及世界级产业生态。”吴智恒说。
数读
今年前11个月
广州经济发展亮点
1—11月,广州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良好增势,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1%和22.9%。新能源汽车和多功能乘用车(MPV)快速产出,实现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1.9%和44.8%
1—10月(错月数据),广州高技术服务业增势较好,相关行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1%,两年平均增长14.1%。其中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4.8%、24.1%和20.6%
1—11月,广州品质类消费持续升温,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6.7%,两年平均增长23.8%。网络消费热度不减,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住宿餐饮企业网上餐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和36.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1%和32.5%
1—11月,广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比1—10月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4%,占工业投资比重39%,比2020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8%,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2.4%(●南方日报记者郑慧梓黄舒旻李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