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扣村,200多亩的盐碱地种上了盐星海棠和多倍体柳枝稷,原来荒芜的海滩如今生机盎然,春天赏花、夏天乘凉、秋日观果,引来不少游客。这是京津冀三地科研人员通过多年联合研究的成果之一。
2017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天津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三方组建了“京津冀盐碱地生态植被修复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从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植被修复着手,提高盐碱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包括土壤改良、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创制、水资源高效利用等相关研究,目前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
培育出耐盐碱的盐星海棠新品种,该新品种耐盐能力较八棱海棠提高一倍,作为观赏海棠和耐盐砧木,产业化潜力巨大。推广应用多倍体柳枝稷新品种,在全盐含量0.8%的土壤上,生物量较对照提高72%,具备作为盐碱地生态修复先锋植物和饲草应用的双重实用价值。
联合实验室还制定了河北省地方标准《绿化植物耐盐鉴定技术规程》,并发布实施,共同开发的《一种原土耐盐鉴定池及其应用》实用新型专利获批。
目前,上述品种和技术已在唐山曹妃甸和沧州黄骅、南大港等多地示范应用,推广应用面积3000余亩,涉及工程20余项,为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品种资源和技术标准。(记者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