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禾苗生长越发迅速,驱车行驶在梅江区乡间,昔日撂荒的田野被绿油油的禾苗填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盘活撂荒的土地,就等于拥有了一笔财富。”梅州市富良美米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丘志锋正仔细查看着禾苗的生长情况,心中期待着收获。
撂荒地变良田,老百姓心里甜。今年以来,梅江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粮食安全”这一工作主题,把撂荒地治理作为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关键举措,政企合力、挂图作战,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着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截至目前,梅江区已完成春季粮食生产任务30486.8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21221.3亩、春大豆2029.3亩,超额完成2022年粮食生产任务;已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861.78亩。
接下来,梅江区将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户一策”“一地一策”分类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并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切实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民种粮效益。
寻根问诊
昔日良田为何变荒地
4月的梅江区,天气晴好。
站在西阳镇新联村的田埂上,气温适宜,微风不时吹来,让人倍感惬意。“这是下地干活的好时候,阳光不燥,温度不高。”新联村村民蓝炳光是个种水稻的好手,他趁着好天气下田里为禾苗除草。
曾经他一个人就能负责近5亩稻田的种植和收割。“这几亩田种出的水稻,就是家庭一年的米饭。”蓝炳光说。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蓝炳光的孩子不再以务农为生,选择在镇上打工,收入稳定。
同村的陈金霞也有着相同的经历。“我的女儿在广东梅州经开区的一家电子厂上班,一个月到手3000元左右,不时还发一些福利。”陈金霞说,种田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干旱、洪水、野猪啃食等都有可能导致颗粒无收。“记得一次,秋季,野猪把我们家的水稻踩踏了一半,我们连补救的办法都没有。”
村里无年轻劳力,老人无力耕种,导致田地撂荒,这是梅江区存在的普遍现象。每年全区劳务输出量大,“谁来种田”已是现实问题。“据调查,村内多数年轻人选择到珠三角、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畲江工业园等地务工。”西阳镇副镇长饶国焱说。
其中,种田收益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是年轻人放弃种田的主要原因之一。梅江区耕地多数位于山区,由于地块小,田地零星分布,适宜机械化、规模化耕作的连片田地较少,无法规模化发展,导致不少田地撂荒。
新联村党总支部书记丘建青向记者解释:“撂荒地复垦包括土地平整、地力恢复、基础设施修复等流程,通常情况下,一亩撂荒5年左右的耕地,复耕成本突破千元是常态。”成本上涨,农产品价格却较为稳定,往往需要规模化发展才能实现正收益。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根本。作为广东粮食主要产区的成员之一,抓好粮食生产、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梅江区责无旁贷。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和种植大户,是提高种粮效益,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解决撂荒地难以复耕复种的有效途径。从土地经营权流转着手,为实现撂荒地复耕复种,梅江区长沙镇澄滩村率先找到了突破口。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说明,农业大有可为。”梅州市强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兴东说。在村党支部的协助下,他与刘万强、刘宝青等几名村民一同成立了梅州市强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经销商”的模式进行生产,以优质稻谷为主打产品,当地土特产和适应城郊需求的优质农产品为辅,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助力澄滩村乡村振兴。
“我们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并负责农户收成之后的销售,让村民安心种植。”叶兴东告诉记者,此外,合作社多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项目,提升合作社成员的劳动技能,实现科学种养,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们已集约了200多亩的田地,并与50多户村民签订了收购协议。”叶兴东介绍,合作社成立时间刚刚超过半年,稻谷就迎来了丰收。“去年,我们产量就已达到了25万斤,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与深圳市一家企业建立了合作,丝苗米全部售出。”
多方合力
村企协作盘活撂荒土地
上午9时,西阳镇新联村内传来阵阵机器声,现代化农业机械在田野上来回作业,一株株禾苗在机器的“指挥”下,有序地扎入田中。昔日的荒田,不到一天时间便种满了禾苗。“今年,我们一共种了200亩水稻,且都是用播种机器来进行操作。”梅州市富良美米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丘志锋说。
据了解,新联村因土地零碎、村民耕种收益低等原因造成耕地点状碎片化撂荒,出现“有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的情况。丘志锋对被撂荒的地感到十分惋惜,他冒出了一个想法:既然荒地无人耕种,为什么自己不尝试承包下来,进行耕种呢?
丘志锋是新联村人,曾在东莞开办工厂,七八年前他从东莞回到家乡探索发展有机农业。“梅州的稻米远近闻名,且新联村大多数的人都种水稻,所以我决定在荒地规模化种植水稻,并打造‘有机大米’。”丘志锋说。
实现规模化种植,首要任务便是流转、集约大规模的土地。要打破户与户的界限,冲破村与村的壁垒,最大可能实现撂荒土地大面积的流转使用,变分散为集中,为复耕复种提供条件。
真正让土地转起来,却并不容易。“农民都把土地当成‘命根子’,许多村民宁愿让土地荒着,也不愿意租给企业。”丘建青说。土地流转受阻的症结在于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够,同时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
谁来帮忙转?基层党组织率先站了出来。“我们成立撂荒机动队,帮助企业流转土地、平整土地等,让企业能够安心种植,将荒地全面‘盘活’。”饶国焱说。机动队成立后,队员们与丘志锋走家入户,帮助丘志锋和村民签订租赁协议。“现在自家有两亩多土地被承包,农忙时还有零工可以做,收入也挺不错的,一天能有150元的收入。”陈金霞笑着说。
“目前,我们已经为该企业流转了近百亩土地。”饶国焱说,“工作队要发挥服务功能,为企业增加效益提供更多好环境,这样才能确保撂荒地持续产生收益,避免耕地撂荒情况反弹。”
农企结合,让撂荒地不断释放出活力。
梅江区通过“农企结合”,引导种粮企业、种粮大户积极流转土地,主动参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争当粮食生产标兵。运用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形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今年,梅江区计划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485.87亩,截至4月6日,已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267.8亩,其中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14.4亩。
积极探索
让撂荒土地有多重收益
沿着崎岖的山路,驱车来到城北镇上村村的一处山谷内,曾经的撂荒地,如今已种满了玉米。“如果有航拍,山下往山上飞,可以看到山的颜色由黄转绿,颜色渐变,非常美丽。”城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上村村第一书记余广庆说。
若不是交通、用水不便,这一块藏于山谷间的耕地也不至于撂荒长达30年。尽管现在道路已打通,但村民的耕种意愿却不强烈。据了解,耕地撂荒越久,地力就越差。通常情况下,撂荒超过5年的耕地,复垦后至少要经过两年精耕细作才能进入稳定收益期。
“村民不愿意复耕,一方面是种植粮食利润低,另一方面则是难销售。”余广庆告诉记者,农产品的价格将跟随市场的变动而变动,若当年某种作物价格低下,村民无法收回成本,来年也就产生了放弃耕种的念头。
集广州之力,解梅江之忧。“村民不种地,那就交给村委会来种。”在城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推动下,上村村采取股份合作形式融资,整合土地资源、在撂荒地上集约土地,开辟出一块玉米种植基地,面积达80亩。
为了解决粮食的销售问题,工作队利用资源优势,借助消费帮扶的力量,让土地有了新收益。“我们联系了暨南大学,待玉米成熟后,将由暨南大学统一采购。”余广庆说,如此一来,销量问题便解决了。
但余广庆并未停下拓展销路的脚步。“我想让撂荒地,一地生多金。”他告诉记者,希望能将玉米基地打造成集研学、采摘、亲子互动于一体的休闲农场。“这样一来,既保证粮食安全,村民们也能通过兴办饭店、农家乐等方式,实现双重收益。”
一块土地,多重收益。在推进撂荒复耕的过程中,梅江区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同时,鼓励当地村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研学等第三产业,带旺乡村人气,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撂荒地得到有效盘活,不仅扎紧了粮袋子,让粮食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而且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工作还在继续进行,未来,梅江区将上演更多“一地生多金”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完成早稻播种面积以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确保今年底前全面完成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硬任务。”梅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
城北镇:
念好旅游经
盘活撂荒地
村子美、产业兴、游客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扎上村、干光村、玉水村等梅江区村落,坑洼小路、漏水瓦房、撂荒土地等破败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敞两车道、小桥流水人家、果园蔬菜基地等新业态旅游标配,吸引了游客“下乡”旅游。
“体验完采摘,准备带孩子到村子里的爱丽丝庄园转转,中午到尚上升石斛基地品尝地道农家菜,下午打卡‘网红’玉水村。”在城北镇四季水果基地,前来体验亲子采摘的市民李先海将一日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告诉记者,随着121乡道建设的推进,交通越来越方便,适合周末出行。
“当时我和老公散步到这,看到这些撂荒地很心疼,两人就琢磨着种点果树,没想到乡村振兴的带动,不仅美了村庄,路也好走了,前来体验水果采摘的游客增加了一倍。”城北镇四季水果基地负责人龙娴说,基地种植了300多亩四季瓜果,高峰期每天要卖出近千斤水果,同时带动了附近村民到果园就业,协助果树管理工作。
与龙娴一样受益于乡村振兴的村民在梅江区并不少。城北镇党委副书记温惠婷告诉记者,该镇重点发展206国道沿线村庄的农旅产业项目,通过产业带动,逐步实现乡村振兴、增加旅游收入的目标。
“通过农旅结合、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兰花、樱花、石斛、百香果等集花果种植与观赏为一体的农旅产业经济带,有效带动群众3100户,解决就业7215人,实现年产值近3亿元。”温惠婷说。
■记者观察
用好撂荒地
助力乡村振兴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
梅江区人口多、耕地资源有限,因此更要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近年来,梅江区不少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年轻人选择进城安家,导致部分田地撂荒。此外,部分土地投入资金多,产出效益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弃耕情况时有发生。
要盘活利用好撂荒地,首先要有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提高土地产出收益;其次要加大农业投入,加强撂荒耕地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地力培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农民予以倾斜扶持,让农民复耕撂荒地有钱赚、有盼头。
只有让耕地资源成为“香饽饽”,才能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使撂荒地现象一去不复返。( 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通讯员 钟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