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携手“盘”出边区百姓日子新色彩 聚力发展边区传统优势产业

时间:2022-04-26 08:15:34来源:科技日报

这些年,罗霄山脉湘赣边区因为两个省份的一项“合作”,发展变得愈发明朗和活色生香。

2019年,湖南、江西两省就“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启动首次联席会议。红色文化旅游合作、萍水(渌水)河流域综合治理、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等议题,一一被“摆”上对话“桌面”。在共同开拓区域合作新空间,全面推动湘赣边区开放发展的共识下,两省聚力发展边区传统优势产业,做深红色旅游产业,做强创新型产业。

几年下来,湘赣边区“盘”出新色彩。

爱拼才会赢,合作才能共赢

湖南浏阳市,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的积极倡导方。年来,浏阳市牵头联合湘赣边县(市)开展了诸多合作。

全球70%的花炮原辅材料集散的浏阳市大瑶镇,位于江西萍乡、湖南浏阳、湖南醴陵等三地联通的黄金节点,这为当地开展湘赣边区合作提供了便利。以大瑶国际花炮商贸城为例,商贸城五分之一的企业为江西人投资,与江西商贸往来超总交易额的四分之一。16个花炮仓储,三分之一的业务围绕江西花炮企业展开……收获合作“红利”的大瑶镇,又着力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现代化示范镇”,谋求湘赣边产业共兴、交通共联、民生共享。

“萍”水“湘”逢,不当边界当门户。

开春后,一辆辆满载湖南醴陵旗滨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原材料的货运专列,驶入湘东工业园铁路专用货站。赣湘区域合作的加强,让越来越多的湖南企业把湘东作为了转运枢纽。

年来,江西萍乡湘东区与湖南的合作已成“常态”。湘东区建起了“赣湘合作试验区湘东园区”,承接引进湖南长株潭地区光电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湘籍企业配套产业链。三年,湘东区新注册成立的6400余家工商企业中,湘籍人员投资或参股企业接总量的50%。

“红旅游绿产业”,老区日子越来越好

90多年前,湘赣边区流传一首民谣:“清早钉橡皮,中午捞虾米,晚上捉泥鳅;荒年向天要,仙果观音泥”,道出了当地生活之艰苦。

今天,“红旅游”“绿产业”的发展,百姓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湖南江县加义镇泊头村,一步一景十里画廊,苗木油茶成片生长,食品加工等产业如火如荼。谁见了,都不会把它和“山区贫困村”联系起来。

5年前,这里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如今,通过开发红色旅游,为村里带来了游客,也带来了增收。与碧桂园等多企业合作建苗木基地、油茶基地,支持村中致富带头人创办酱干厂、红薯粉丝加工厂、红茶厂……实实在在盘活了当地生产资源和经济。“空壳村”“盘”成了脱贫示范村。

因“半条被子”故事闻名的湖南郴州汝城县沙洲村,年来积极建设“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曾经0.92方公里的小山村,如今发展成了规划面积183方公里的“大沙洲”。

江西大江边村,围绕“红色+绿色”“红色转多彩”理念,积极引入红色文旅项目,让全村60%以上的百姓吃上了“旅游饭”,探索出了“党建+红色旅游+绿色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昔日穷山村,今天化身“绿富美”。

祠堂文化是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一大特色。年来,这里着力打造修水历史文化街区,并进行老城改造,打造秋收起义红色文化街区。

一手抓“红旅游”,一手忙“绿产业”。

“绿产业”让萍乡发生巨变。萍乡有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矿产区,长达130年的煤炭开采给萍乡留下了9万亩的废弃矿山。年来,萍乡市全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治理后,中医药养生小镇、矿坑公园、脐橙果园一一建了起来,全市6万多亩废弃矿山变身绿水青山,和百姓的“金山银山”。

与江西省上栗县接壤的株洲醴陵市,积极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助力当地陶瓷传统产业形成了集陶瓷的材料、制造、机械、颜料、配送物流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此外,这里的玻璃、服饰、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曾经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湖南株洲炎陵,则借着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东风,以电子商务与特色农业融合,实现了特色水果黄桃产业价值链的延链增效。仅去年,全县黄桃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达26.3亿元。(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魏依晨)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