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加快推动村歌在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为乡村振兴发展插上腾飞的文化翅膀

时间:2022-04-28 09:57:12来源:南方日报

“我乘一叶舟,顺着东江走。勤劳安置家,处处客家楼。两地一家亲,长宁爱心留……”在博罗县长宁镇新江村,夜幕降临时分,村民常常在休闲广场上哼起小调。这是属于新江村的村歌《两地一家亲》,也是博罗县文艺志愿者首批创作的村歌之一。

据悉,2018年年底以来,博罗县创新开展“一村一歌”精品工程,创作了200首村歌。今年,博罗县文艺志愿者计划再创作60首原创村歌,力争尽早推动村歌在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实现“村村有村歌”。

日前,记者从博罗县委宣传部了解到,由博罗县文艺志愿者合力创作的《凤鸣乌坭湖》等9首优秀村歌,期发表于国家级音乐类期刊——《歌曲》杂志,成为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又一突破。《歌曲》杂志有关负责人指出,此次博罗村歌专栏的发布,为全国村歌创作做出了重要探索。

创新载体

村歌成村民心中的“家歌”

村歌,从乡村来,带着阡陌间的泥土芬芳,承载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在新江村,村民广场旁的一面高墙上写着村歌《两地一家亲》的歌词,歌词的背景画着是一群挑着担子、背负行囊的人,他们一路翻山越岭,从河源市新丰江沿岸来到博罗县长宁镇安家。

这幅巨画,画的正是这个村子的移民故事。新江村党支部书记黄绍源介绍,1966年,村里的人们从新丰江水库移民而来,定居于博罗县长宁镇。他们把这个新的故乡命名为“新江”,寄托着对远处故土的思念。

2019年2月21日,博罗县文艺志愿者成立村歌创作小组,到长宁镇各个村落采风,为包括新江村在内的行政村谱写原创村歌。那天,黄绍源喊来了村里几位有声望的老人,向文艺志愿者们讲述当地的人文历史、特色风景以及故事传说。

“如今我家乡,新风田野间……”如今,村歌《两地一家亲》化身新江村村民乡愁的新载体,成了村民心中的“家歌”。

乡村振兴,不仅要“干好”,还要“唱好”。“村歌,承载着一个村的历史和村风、民风,把新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每一个村民,成风化俗,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村。”在博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碧波看来,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干好乡村振兴的同时,描绘乡村振兴,赞美乡村振兴,歌唱乡村振兴,是博罗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进程中奏响的新乐章。

博罗县规模化创作村歌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18年。这一年的年底,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博罗县启动了“一村一歌”活动试点,开始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乡村(社区),为部分行政村创作村歌。

一首村歌的影响有多大?博罗县文艺志愿者最初来到博罗县石坝镇乌坭湖采风时,村民并不理解村歌的意义,“村歌唱了不就完事了吗?”

然而,在乌坭湖村党总支书记黄文辉看来,一首村歌就是一个村的荣耀,传唱村歌,就是对着力推动本村发展200多年的三黄胡须鸡养殖产业的最好宣传。

实践证明,文化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力量。经过实地走访创作出的村歌《凤鸣乌坭湖》,让三黄胡须鸡“一声东方亮”,唱出村民靠养殖三黄胡须鸡发家致富、建成小康,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乌坭湖好风光,红旗高高扬,向着中国梦的阳光,奔跑在春天路上。乌坭湖好风光,凯歌高声唱,迎着新时代的步伐,再创新辉煌”……贴民心的歌词,唱出老百姓对党无限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日日唱,天天唱,成了乌坭湖村村民心中的一首“家歌”。

歌曲《凤鸣乌坭湖》创作发表后,先后被多家国内权威媒体转发,并荣获广东省“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微视频大赛二等奖。

赋能振兴

文艺志愿者创作200首村歌

在博罗,一首首带着泥土芬芳、浸染时代气息的村歌,或高亢嘹亮,或婉转动听,唱出了乡村振兴的美丽乐章,传达着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乡村振兴,既要凝心,也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今年2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份对于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对于“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台载体”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提出,要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

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村歌传承着优良社会风尚,在潜移默化中倡导和发扬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一首好村歌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涵养高尚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都大有益处。

博罗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8年底起,文艺志愿者深入博罗县各村采风,迄今已创作200首村歌。今年,博罗将完成60首村歌创作,力争早日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当前,博罗正谋划推动村歌巡展系列活动,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展现形式,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村歌等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专业文艺志愿者的支持和帮助。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意见》明确,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类行业组织等深入乡村采风、展演和对接帮扶,加强对乡村传统音乐的创编、提升,创作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音乐作品。

博罗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李雷曾多次参与村歌创作。“刚开始时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感觉到乡村的文化气息不够浓厚,活跃度也不够,所以我们想在文化方面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李雷说,村歌创作团队主要由博罗县中小学音乐老师组成。

位于博罗县横河镇圩镇西北部的嶂背村是惠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村民大都保留着使用畲语的传统。然而,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畲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极度濒危语言”。

“村民特别希望通过村歌创作,更好地促进畲语及畲族文化的传承传播。”李雷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呈现畲语文化,他和另一名文艺志愿者汪海娟在谱曲时反复推敲,修改了十余次才定下来,不仅创作出畲语演唱版本,歌曲中也保留有大量的畲族小调风格,旋律悠扬欢快。

如今,根据博罗县各村文化风俗,已创作的村歌语言涵盖了客家话、粤语、普通话、畲语等,每一首村歌都独一无二,为乡村文化振兴赋予新动能。

记者了解到,博罗县已就“一村一歌”申报广东省2022年度乡村文化建设典型案例,关于博罗县“一村一歌”的长篇报告文学《村歌唱响新时代》也正加快创作中,预计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出版。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村歌正为乡村振兴发展插上腾飞的文化翅膀。(南方日报记者廖钰娴)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