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康县绘秀美乡村画卷有良方 科技助力黑木耳产业向纵深发展

时间:2022-05-17 14:25:00来源:科技日报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甘肃省陇南市康县把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加快乡村振兴的“助推剂”,深挖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有力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康县探索”。

辣椒移栽正当时 干群齐心田间忙

立夏刚过,犀牛江畔暖风和煦,康县太石乡河口村温室大棚里的辣椒苗已进入移栽期,当地农户抢抓时令,如火如荼开展辣椒移栽工作。

“今年,合作社共种了32亩订单辣椒,除人工、种子、肥料、土地租金等成本,预计收入可达10万元。”看着地里随风舞动的辣椒苗,康县太石田青园合作社负责人郭对成笑道。

据了解,郭对成口中的“订单辣椒”特色产业,是采用政府统筹安排,公司统一收购,合作社统一育苗,农户主体经营的“三统一主体”模式,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效益,提高农户经营的积极,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为保障辣椒种植“稳产增效”,康县太石乡农业服务中心还成立技术小分队,组织农技人员为全镇的辣椒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每株辣椒要保持40到50厘米的距离,对角交叉移栽,移栽完要注意浇水,防止温度太高了,辣椒苗不能存活……”当天,辣椒种植基地里,乡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小分队的农技人员也来到现场,指导群众种植辣椒。

小小天麻成群众致富“良方”

日,三河坝镇公家湾天麻陆续开花,正值人工授粉期。在公家湾宁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授粉车间里,女工们一手轻捏花朵子房,另一手用竹签下压唇瓣,仔细地为每一朵花授上花粉。

三河坝镇山大林深,草木丰茂,人工种植天麻历史悠久,不过大多数人过去都只是在自家房前屋后小规模散种,没有真正形成整套种植技术,只能望天吃饭,产业一直不成规模。

“原来是无繁殖,通过引进天麻种植技术,现在做的就是有繁殖……天麻有繁殖的引入和试验示范推广,一方面降低了种植成本,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种源的问题。我们的天麻要种植,需要大量的种源。不通过有繁殖,种源纯粹没有保障。通过引进有繁殖技术以后,种子来源有了保障,这是一个突破。”康县三河坝镇党委书记万玉宁说。

“技术革新带来的是看得见的效益,效益激起了老百姓种植的积极。”万玉宁告诉记者,“三河坝镇多种形式推广天麻种植,就是想让农户参与其中,促进群众增收。目前,全镇17个村发展天麻1000亩,实现产值2500万元,而对天麻进行深加工的天麻酒、天麻食品等系列产品正在逐步走向市场。”

科技助力黑木耳产业向纵深发展

年来,康县人开始从最熟悉的木耳身上寻找致富路子。

受制于木耳生长特点,当地木耳生产多采用家庭种植模式,因此康县木耳产业一度难以形成规模,更谈不上经济效益。“以往木耳都是种在木头搭的架子上,产量很低,一年下来也就产几公斤。”康县铜钱镇村民张世成说。

2014年前,杨满辉通过对康县全境木耳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反复比较试验后,成立了一家集食药用菌菌种选育、制种制袋、示范栽培、孵化培训、技术推广、产品回收加工为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陇南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随后,该公司借助“康县木耳”品牌打造计划,使当地木耳产业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康县的山水间,一处处木耳集约化生产基地,正是科技投入效果的体现。“如今的康县木耳,在无菌室标准生长、灭菌,机器称重装袋,全面步入‘智能时代’。”陇南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满辉说。相比以往的“小作坊”,袋料木耳栽培方式克服了规模小、产量低等问题,一万个菌棒可产出约1600斤干木耳。

随着产学研台不断完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康县木耳产业正向着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农民致富的“金扁担”。记者了解到,未来,康县将继续深化乡村产业创新技术应用、鼓励科技人才向下流动、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持续增加农业产业发展的“含金量”。(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李蓉)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