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粮食的“家”探秘“大国粮仓”
——中央储备粮兰州直属库见闻
工作人员查看粮仓里的温湿度计记录情况。
徐智一介绍智能化粮库管理系统。本组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拍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王煜宇
“大国粮仓”究竟是啥样?粮食储备情况如何?记者近日来到中央储备粮兰州直属库,一探究竟。
院内花红柳绿,景色宜人。戴上安全帽进入生产区,宽阔整洁的厂区,矗立着一座座巨大的粮仓,方顶、穹顶等造型及库容各异,但统一是白色墙体、绿色门窗。
走到一座高约10米的粮仓前,绿色大门紧锁着,上面有个小门。记者爬上7米高的梯子,进入小门,来到粮仓仓顶,一不小心,房梁会磕碰到脑袋,怪不得进仓前必须戴安全帽。
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小麦,平展展一片,安静地“躺”在这里,粮面平如镜、走道直如尺。此时,记者站在高达6米的粮堆上,看着远处白色走道板上的工作人员,在偌大的粮堆上显得很小,不由得为这满满的粮食深深震撼。粒粒小麦颗粒饱满,抓一把小麦,手感沉甸甸的、很充盈。
这么大体量的粮食,如何储存好、不生虫、不发霉、不变质呢?
“手摸无尘、口吹无灰,这是我们粮情检查的最起码要求。”保管员王朝文说,中储粮小麦都是优等小麦,杂质率不超过0.8%。
一座粮仓外,工作人员现场点击按钮,仓外通风口打开,“这是粮仓的内环流控温系统,冬季气温低,打开通风口,将粮堆冷心降到5摄氏度以下。到了夏季,室外气温高达30摄氏度,充分利用粮堆冷心降低仓温,表层粮温控制在20摄氏度以下,实现了低温储粮。”兰州直属库总经理张玉平介绍。
更为巧妙的是,该系统通过仓内底部通风地槽、仓外通风口、环流风机、仓外保温管、仓内空间与粮堆形成闭合回路,使仓内空气在闭合系统中循环,不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减免结露,抑制害虫的滋生繁殖。
内环流控温系统是中储粮兰州分公司近年来科技储粮的一个实例,还有空调控温技术、压盖储藏技术、覆膜技术等。记者看到,有的粮仓粮面上覆盖着绿色透气毯,有的覆盖着粮膜,有的粮仓外装空调等,虽然设备与技术各异,但都创造了适宜的储粮环境,实现了低温储粮。
科技赋能,绿色储粮。中储粮兰州分公司辖区内环流、粮面压盖等控温储粮技术实现全覆盖,试点应用湿膜保水控温保鲜储粮新技术。加强粮食质量全流程管控,辖区中央储备粮质量达标率、品质宜存率、食品安全指标合格率实现三个100%。
“新的储粮技术一改过去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四散作业等,有效控制了粮温回升,减少了水分损失,抑制了虫害、霉菌发生,不放任何化学药剂,延缓了粮食品质劣变,实现了绿色储粮。”兰州直属库副总经理陈克伟笑着说,“这些新技术让小麦在粮仓里‘永葆青春’,我们力争达到和从农民手中交售来的新粮小麦一样新鲜如初,磨出的面粉筋道、口感好,营养不流失。”
中储粮兰州直属库有限公司隶属中储粮集团旗下的中储粮兰州分公司,经历了21年从小到大的发展,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供得上。
记者来到智能化粮库管理系统监控室,通过电子大屏幕,可以俯瞰整个粮仓区域全貌。工作人员点击鼠标,通过360度摄像头,能清晰地看到每个粮仓的颗颗麦粒,甚至小麦的皮屑。
“如果哪个位置的粮食发热,会出现黄色的预警提标,我们马上去处理。”工作了26年的“老粮食人”徐智一感慨道,“最早我们用粮杆一个点、一个点地检测仓温,后来用排线测量,也要用半天时间,如今通过智能化系统,四五分钟就检测好了!”
车辆穿行,机器隆隆。铁路专用线贯穿库区,在巨大的钢罩棚和库间罩棚下面,但见运粮车辆依次排队、上秤、驶出,运来的粮食经过清理筛机自动筛选,将杂质和瘪麦粒清除掉,经过传输带,由转向收缩输仓机及补仓机进行卸货、入仓。出粮口处,一台台大型扒谷机快速取出粮食,据介绍,一台扒谷机1小时出粮约100吨。眼前的大型机械化设备进行自动流水线作业,一改过去人背肩扛粮袋子的传统印象。
这里的粮库,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既确保农民增收,又确保市场稳定。“目前通过惠‘三农’APP、一卡通,农民交售粮食,可使用手机预约,十分便捷,进门交卡,交售出库,出门拿钱。”张玉平介绍,去年10月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兰州直属库出库小麦1.1万吨,今年3月份疫情期间,包括兰州库在内的在甘10余个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出库小麦1.13万吨,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
中储粮兰州分公司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生产经营不停工,积极支援粮食加工企业,2021年全年向市场投放近50万吨原粮和食油,保障粮食市场供应有序、价格稳定,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中储粮保供稳市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储粮兰州分公司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建仓项目,获批2022年新建17.55万吨粮仓的仓储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建设中。该项目投资额预算2.9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辖区仓储功能。同时稳健开展轮换购销,去年增加农民收入2.16亿元,供应省内企业加工所需原粮25万吨,助力地方粮食市场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