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金塔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
【资料图】
如今的金塔县满目葱茏
酒泉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植被脆弱、风大沙多,境内有400多个风沙口。新中国成立之前,金塔县每年有近60万方流沙涌入当地两大水库,近1000亩耕地被流沙吞没,沙丘以每年20米的速度前移,民众面临着耕地沙化、库容减少、沙进人退的残酷现实。从曾经的荒漠戈壁到现在的满眼绿色,如今一个戈壁之上的绿洲傲然挺立,讲述着一代代金塔人不屈的治沙故事。
老一辈人誓要战胜“沙魔”
今年82岁的闫廷诗自小生长在这片戈壁滩。1982年,闫廷诗被委派到金塔县城西北部的国营潮湖林场工作,成为国营金塔潮湖林场第五任场长,扛起了“潮湖人”防风治沙的大旗,与风沙斗争直至退休。
从平整沙地、打点定穴、挖坑栽植,到引水培育,“沙地对林木的成活十分具有挑战性,这就意味着水资源成为重中之重。”闫廷诗说,他们除了从20公里左右之外的水库引水滴灌之外,还使用过扁担挑水、架子车运水等。
“饿了黑面馒头就咸菜,困了就地睡在沙窝窝”是闫廷诗和工友们的常态。这样的日子,闫廷诗一过就是几十年。如今,一排排胡杨树傲然挺立,执着坚韧,正像生活在金塔的人民一样。
新一代人科学治沙
今年58岁的张宗林是标准的“林二代”,他的父亲是潮湖林场第一批职工。从小目睹父辈种树治沙的他,如今也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漫长的治沙之路。
一丛杂草、一棵小树……渐渐地,潮湖林场有了绿意。漫步林间,张宗林会时不时蹲下来,习惯性地检查胡杨根部的滴灌头是否通畅。张宗林乐呵呵地科普道:“现在条件好了,靠着滴灌润养树木,树木的成活率比原来高了很多。”
在沙漠治理的长期实践中,金塔县在运用好砾石埋压、栽插风墙、埋压草方格、泥抹沙丘等传统治沙手段的基础上,还探索创新了许多办法与技术,先后从省沙漠所引进仿真灌木治沙、塑料网格治沙技术;与日本东丽株式会社、中国蓝星环境工程公司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仿真灌木、PLA生物袋固沙、HDPE新型阻沙网等高端技术,使全县35%的移动沙丘得到基本控制,极大地提升了治沙效果。
金塔县在探索研究治沙新技术新形式的路上不断探索,真正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金塔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
绿起来,更要富起来
金塔县鼎新镇双树村,地处黑河岸边,是金塔县最偏远的村庄之一,东西两侧均被沙漠围困。2012年,胡兵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组建起了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带领受风沙侵袭的村民,在荒滩沙地上种植梭梭,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胡兵想到肉苁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之一,被称之为“沙漠人参”,经过不断探索尝试,胡兵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把梭梭下面的苁蓉转换成经济作物,用林下经济再反哺到植树造林上来,这样既能治沙还能致富,两全其美。
胡兵历时10年的持续造林,累计栽植梭梭等沙生灌木林37万亩,截至目前累计接种肉苁蓉9万亩,在巴丹吉林沙漠西缘栽植起了从南到北60多公里的绿色林带,真正地实现了“黄色沙漠”到“绿洲银行”的蜕变。
通讯员 王萍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慧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