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清晨,一阵阵机车轰鸣声从蕉岭县三圳镇的丝苗米产业园示范基地内传来,一场以“精细高效·提质减损”为主题的水稻机收减损技能比赛正在上演。
数名农户正操作着收割机在田里,金色的稻谷不断从收割机尾部喷出,场面十分火热。通过竞赛提升机械化水平,减少机收带来的损失,提升收割效率的同时,更好地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托管服务。
这是蕉岭探索数字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蕉岭将数字农业作为推动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转变的关键一招,大力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流通营销等环节,推进设施农业环境监测、智能灌溉、病害监测预警等数字化技术装备运用,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数字化应用水平。
如今,数字化正悄然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并不断显现出效益。数据显示,去年蕉岭全年水稻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率为81.71%,今年预计将达到82.1%,其中机收率接近99%。并通过社会化服务,带动9992户农户平均每户增收2000元。
在数字化方式的影响下,蕉岭的农业正朝着精致高效、立体化的方向发展。
“一块屏”带来生产方式之变
骄阳似火,稻田丰收。一排排的收割机来回穿梭,一袋袋沉甸甸、金灿灿的稻谷被装车运走,从过去父辈种田时的抬头看天,到如今低头看屏,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崇文心里更有“数”了。
作为蕉岭县的丝苗米龙头企业,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规模达3000多亩,带动3000多户农户种植水稻。这么庞大的数字,温崇文是如何“一手掌握”的?
“秘诀就在这里。”温崇文打开手机,稻田里的各项数据一目了然,还可以看到饱满的稻穗随着风儿轻轻摇动。
“以前种田,挣的是辛苦钱,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还高。”温崇文细数变化,“自从装上了数据采集设备、虫情分析仪、监控等多种物联网设备,对丝苗米种植进行全程数字化管理,省劲多了。咱点点手机,稻田情况就掌握了,不用一趟一趟地跑。”
新技术添底气,稻田里的各项数据都被传到了蕉岭丝苗米产业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既有品牌宣传,也有全程溯源系统,更有销售中心和大数据分析,真正实现了丝苗米从稻田到饭碗的全程溯源。让农民种得轻松,客户吃得放心。
作为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也是梅州市“数字+农业”领域走在前列的农业企业,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多次参与省市县级“数字+农业”发展规划,公司计划在2022年底打造完全产业链数字化服务平台,成为数字农业示范龙头企业。
在蕉岭,手机小屏连上智慧大屏。数据从田间地头汇集,为农民提供精准指导。“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种地有准头,发展有奔头,数字农业给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温崇文信心满满地说。
夏收过后,又是新一轮的播种。蕉岭丝苗米的数字农业之旅,从耕作开始。
接下来,稻田里将看到大型旋耕机往来作业、翻土播种;植保无人机来回盘旋、喷洒农药;智慧大屏云端育苗、监测生长……在各种新型农机具和农业数字化成果运用下,耕作现场变成了数字技术的“秀”场,“科技范”越来越足。
“‘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惠农富农。目前,我们公司丝苗米种植面积达1223亩,已全面推广数字化智能农业生产系统。”广东科诚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李春洪说,相比传统人工,机械化、智能化的操作能够大大提升效率,更精准和节约成本,并提高防治效果,保障粮食生产与质量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们为农民朋友带来种植科技的全新体验和新理念,相信会辐射带动更多农户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真正做到‘数字兴农’‘智慧兴农’,走出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新路子。”展望“农业成为真正有奔头的产业”,李春洪期待满满。
“一张图”带来组织方式之变
以前,夏收时节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候,如今,蕉岭的许多种粮大户都当起了“甩手掌柜”,把农田托管出去。
农机手赖强明正坐在收割机上汗如雨下。最近,他接了很多订单,“每天收割大概三十多亩,持续大约十多天,每个镇都会去。”
“过去,农户收割一亩地可能需要一天。如今通过大数据平台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机械化机器就来了,半个小时内就能收割完成,质量还特别高。”蕉岭县科城家庭农场负责人林干松笑着说。
作为托管农户,返乡新农人刘婷望着丰收的稻田喜不自胜,“这是我第一次把田交给专业合作社托管,省时又省力,除去托管费750元,每亩还增收250—300块钱,很划算。”
从种植到收获,从技术服务到物资供应……蕉岭成立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为农民提供了“保姆式”服务,有效破解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的问题。2022年5月,经过激烈角逐,蕉岭县在广东农业生产托管南粤行争先赛获得二等奖。
托管服务让许多农户发展农业有了盼头。“现在通过机械化作业,不仅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收益也增加了不少,于是我将水稻扩种到了132亩。”种植大户涂见平说。
依托大数据平台,蕉岭县大力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也补齐了丝苗米在加工和流通等传统农业环节低效率、不稳定的短板。
以往,家庭生产规模小、土地细碎化程度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制约着丝苗米品牌的构建,导致农产品“有市无价”。若要实现丝苗米降本增效、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必须打破农户家庭各自营生的产销方式。
如今,蕉岭正在构建大数据平台,吸纳种植户、采购商、服务队伍参与其中,实现规模化、智能化生产,蕉岭丝苗米的品牌越来越深入人心。
“一条链”带来产业发展之变
每至周末,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五彩的稻田便会迎来一批批游客。金黄的叶子中央,五彩斑斓的稻子垂下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好看。风吹过,一阵阵稻浪让游客直呼“惊艳”,忍不住举起相机。
今年来,长潭镇将数字农业与撂荒地复耕复种结合起来,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流转村内撂荒的土地,通过人工种植、数字化管理,盘活撂荒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守住粮食安全生产的底线。
通过数字化管理,对撂荒地进行水稻标准化种植,让闲置土地资源活起来,并立足本土资源,进一步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蕉岭多措并举,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自工作队入驻以来,我们便积极谋划水稻种植,通过数字化管理保证水稻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发展大力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联农带农。”长潭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白马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延志说。
立足白马村特色优势,长潭镇联合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探索稻花轮作模式,通过智能监控、无人机喷洒农药等方式,推动并规划建设白马农业主题公园,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让沉睡“资源”变“资产”,促进村集体增收。
早春时节,白马村通过播撒油菜花种,让原本的荒田蝶变成赏花佳处;接着将菜花打碎还田,变为绿肥,增加土壤肥力,并引入龙头企业栽种彩稻,建设观光小火车,持续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实现三产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
“通过村集体集约土地,引进企业管理,农户每年可以拿到一亩地500元的田租,同时还能到田地里劳作,实现家门口就业。”白马村党总支部书记林金华说。
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蕉岭将数字化融入农业全产业链中,以数字赋能生产、加工、销售,挖掘农业生态价值、旅游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同时,蕉岭以“旅游+”为导向,以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带动,完善农业观光旅游基础设施,健全农旅结合配套服务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升级,将数字化的运用由农业产业向农村的方方面面迈进,实现信息发布、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助力乡村振兴。”蕉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方日报记者陈萍梁时禹通讯员廖静宜汪敬淼丘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