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打造“15分钟服务圈” 积极探索文明实践工作新模式

时间:2022-08-11 08:21:20来源:南方日报

夏日时分,在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大亚湾区”)西区街道樟浦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十多名孩童捧着书本跟着老师齐声朗读诗句。这是大亚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年来,大亚湾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思想引领台。目前,大亚湾区已建成1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个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7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文明新风吹拂,文明之花遍开。大亚湾区积极探索文明实践工作新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谱写文明城市新“乐章”。

构筑弘扬时代新风坚实阵地

日,30名群众代表受邀参观大亚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期间,参观者坐上“红船”观看红军长征历史故事,搭乘“复兴号”列车回顾大亚湾区30年的奋进历程……大亚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声、光、电结合的形式,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征途。

“这样学党史,还是头一回。”不少参观者发出感慨。大亚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利用虎头山公园原有设施,设置了百年党史回顾展、大亚湾奋进30年体验区和大亚湾讲堂等功能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借助“5G+AR”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学体验,让红色教材“动起来”,让经典场景“活起来”。

大亚湾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自去年建成以来累计接待团队300批次、党员干部2万人次,接纳群众参观10万人次,成为全区接受红色教育和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热门打卡点。

年来,大亚湾区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扎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深化拓展,构筑起广泛凝聚人心、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坚实阵地。

在西区街道樟浦村,一座白色素雅的老式小楼吸引了不少游客。这是樟浦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它的前身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原樟浦小学。1929年,樟浦村乡贤、海外赤子慷慨解囊,建成樟浦小学。

如今,这座经过翻新改造的老建筑,化身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持续“以文化人”,弘扬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同时,该文明实践站融合了“村史馆”的功能,全面梳理了樟浦村的历史人文脉络,通过老物件呈现旧时的生活场景,留住村民“乡愁”。

“以前村民生活比较单一,文明实践站建好以后,村民们聚在一起办活动就有了好去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樟浦村党支部书记严伟青介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是提供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的活动台。“站里不定期举办阅读会、文艺讲座、传统节日交流会等活动。”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亚湾区文明实践“遍地开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以来,志愿者人数增加了不少。”西区街道新惠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伍灵犀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成为志愿者交流分享经验的台,也成为社区开展文明实践、公益活动的阵地。

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质量

日,在澳头街道小桂村的滩涂上,一群志愿者用铁锹、锄头挖好一个个小洞,将红树苗轻轻地放进去、培土。尽管天气很热,但大家干劲十足,他们用行动在倡导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第一次参与红树林种植活动,很有意义。”来自某国企的青年志愿者苏奇卷说。

家住大亚湾的庾先生特意带着儿女来种红树,他们种的两棵红树苗是亲手培育的。3个月前,他们参加一场认识红树林、观鸟爱鸟活动时,从志愿者手中认养了数株红树胚棒,回家后将胚棒培育起来,“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志愿者队伍中来,一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运行模式。年来,从疫情防控一线到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走街串巷,用爱心传递城市温度,用行动彰显文明力量。

今年以来,周边城市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多变。上半年,大亚湾区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共组织志愿者4万多人次,就就便利到所在街道、社区(村居)协助工作人员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派发宣传手册、防疫口罩……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总有热心志愿者积极参与。”西区街道德惠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3月,大亚湾区开展了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采样,每次都有五六十名志愿者主动报名来协助,令人十分感动。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运行模式。大亚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以志愿服务站为台,结合群众实际需求,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大亚湾区积极推进“志愿服务+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模式,利用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广泛开展文明劝导、文明交通指引、入户宣传等文明创建进小区、进家庭志愿服务。今年以来,共发布志愿项目1800余项,出动志愿者18万余人次,服务群众45万人次。

大亚湾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大亚湾区将着眼满足群众多样、差异化需求,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文明实践地图,有针对地开展疫情防控、救孤助学、敬老助老、安守护等文明实践活动,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长久。

■特写

爱心午餐送上门

“阿婆,吃饭了,久等了吧?”“谢谢你呀,每天都很准时,辛苦啦!”8月的一天,社工项元将午餐送到澳头街道桥东社区新围仔的胡阿婆手上,与老人简单交谈几句后,便匆匆开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这是大亚湾区为困难空巢老人免费配送午餐的服务项目。2014年8月,大亚湾区在全市首创此项午餐服务。享受此项服务的人员为大亚湾区户籍、年满60岁以上的困难空巢老人。目前,全区共有68位老人享受服务,基本实现全区困难空巢老人全覆盖。

小面包车在逼仄、弯曲的巷道穿梭,项元每到一处,都是迅速把车停好,快步穿过小巷,直奔向目的地。“为了让老人都能第一时间吃到热腾腾的午餐,每个人的送餐时间不超过5分钟。”项元表示。送餐的路线是结合时间提前规划好的,他心里早已有了清晰的地图。

如今,老人们与项元已经有了默契:只要一听到他的声音,就会出来,并将前一天的空饭盒拿出来给项元带走。个别行动不便的老人,项元熟练地将饭盒放在指定的桌上。

段时间,天气进入高温模式。每天送餐时正是太阳最猛烈的时候,走几步路就汗流浃背,每位老人从项元手中接过午餐,都会说一声“辛苦了,谢谢!”项元总会抓紧时间,与老人多交谈几句。

“主要是了解一下老人对饭菜的评价,还有他们的身体状况,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项元说,空巢老人经常有一些难办的小事,比如擦药、买东西。家住桥东社区的陈老伯听力不好,腿脚也不便。前几次来送餐时,项元发现他的拐杖坏了,于是帮他买了一个新拐杖。

目前,澳头街道共有22位困难空巢老人享受免费送午餐服务,涉及8个村(社区)。“叶阿婆一个人住,今年摔了两跤了,现在躺在床上;住在听涛雅苑的夫妇,唯一的女儿去世了,在这边没有亲戚……”每位老人的家庭和身体情况各不相同,项元都记在心里。除了送餐,社工还会定期回访,针对老人的需求提供其他的服务。(●南方日报记者马发洲 通讯员惠湾新)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