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 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时间:2022-10-14 09:27:52来源:南方日报

在清新区龙颈镇头巾村,两万多亩的天然竹林层层叠翠,根根竹笋破土而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骆坑笋为支点,清新区巧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撬动乡村振兴脉搏,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竹林里的“绿色经济”

每年的6月到10月,是骆坑笋的采收时节。为了抢抓农时,村民莫建明和妻子叶兴友每天天没亮就要上山采笋。切割、剥笋、装卸……两人默契分工,靠着多年的经验和特有的勤劳,一个上午下来,夫妻俩可以采收鲜笋300多斤。

据了解,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骆坑笋兼具肉质肥厚、口感脆嫩、味道甘鲜的特点。其制作出来的笋干具有色泽金黄、肉厚细嫩、爽滑可口、纤维细小、还原率高等优点,产品除在本省各地销售外,还远销香港、澳门地区和日本、新加坡、泰国、欧美等国家

骆坑笋以销售笋干为主。村民采收回来的鲜笋,要经过蒸煮、切片、发酵、晾晒等十多个复杂工序,花费至少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制成正宗的骆坑笋干。以莫建明和叶兴友这样的典型“夫妻档”为例,依靠骆坑笋采收和笋干制作,笋农家庭每年可以增收约4万元。

“吃着”竹笋长大,又靠着竹笋把儿女抚养成人,年过五旬的叶兴友感恩竹林里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但是也坦言,“采笋太辛苦了,靠人力搬、靠肩膀运,年青一辈已经没有几个愿意再做这个行当了。”

竹林里生长的“绿色经济”,来到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未来应该如何破题发展?“希望这个产业有变化,年轻人愿意回来,把骆坑笋继续发扬光大。”莫建明向笔者讲述关于骆坑笋产业的质朴希望。

“轨道”铺进大山里

转机出现在今年的8月。

为了让骆坑笋产业打破发展窘境,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引导下,作为龙颈镇笋竹种植户中的佼佼者,村民莫建新主动牵头成立了笋竹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投资20万元,修筑一条山地货运轨道,配套运输车,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

“有了这个山地轨道和运输车,骆坑笋可以实现机械化运输,大大地降低了村民的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莫建新介绍,通过机器动力牵引,运输车可以完成爬坡、转弯、前进、制动停车等操作,不需人员跟车操纵,每次运输农产品可达600斤,非常适合骆坑笋的山地运输。

一头连着骆坑笋等优质农产品,一头连着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货运轨道修进大山里,推动骆坑笋产业朝着机械化、规模化的方向稳步前进。

当前,村民正加大对竹林和骆坑笋的统筹开发力度。莫建新笋竹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头巾村委会下辖各村小组形成了初步合作意向,通过修路、铺设轨道、发展预制菜等方式,进一步推动骆坑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路通,财通。能开挖山路的,我们开挖山路;不能开挖的,我们就铺设轨道。深加工方面,我们计划发展包装笋,简化消费者食用前的制作程序,做到开包即用、开包即食。”莫建新对骆坑笋产业未来发展十分看好。

提升知名度竞争力

东风已吹起,竹笋已拔节。

今年以来,清远市提出,要集中精力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丝苗米、麻竹笋等打造五个百亿产值产业。

骆坑笋是清远市农业经济的名优产品,作为主产区,清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多措并举推动骆坑笋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争取在打造五个百亿农业品牌中展现更大的担当作为。

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投资250万元,对骆坑笋进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示范推广优质、特色种苗,提高供给精准和有效;示范推广“机器换人”等技术,提高种植收益;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联结机制,实现联农带农;开展绿色食品、农头企业认证,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和电子商务营销,及时对接供需,实现骆坑笋产品优质优价。

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用好东风,小小竹笋也能带动一方,点竹成金。(南方日报记者贺欢通讯员江绮雯)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