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深入落实“人才倍增”工程 内育外引建设人才高地

时间:2022-10-25 08:48:59来源:南方日报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入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优才计划、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4年前,拥有亮眼履历的胡杨,从北京来到新会,加入新辉(中国)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高能丁苯、功能聚合物微球的新产品研发和工业化转化工作。如今,胡杨带领团队攻坚“卡脖子”难题,已累计获得8个具有行业含金量的发明专利。

全面提升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机制效能,是新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江门市委、市政府对新会寄予厚望,赋予新会“首善之区”和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的定位。由此可见,当前新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今年以来,新会区全面落实江门市委“1+6+3”工作部署,加快推进“一园三中心”建设,奋力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四个面向”,实施葵乡人才“顶流团队”“首善尖兵”“冈州菁英”“葵乡工匠”计划,高标准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优化人才安居政策,积极参与大湾区高水人才高地建设,为全力建设“首善之区”、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四个面向”▶▶

内育外引建设人才高地

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新会区围绕“一园三中心”建设,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制定出台《新会落实“人才倍增”工程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内育外引建设人才集聚高地。

“十四五”期间,新会区将以重点产业为导向,培育一批战略产业发展急需的产业工程师,新增产业工程师不少于2700人;完善“1+2+N”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产教联盟作用,推动“双元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培训,拓展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新增技能人才不少于2万人;打造一批高水经营管理人才,新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500人以上……

高端引领,整体推进,新会着力培育各类高素质人才。

一方面,新会区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与澳门城市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以及江门双碳实验室签订系列人才供给和培养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签订其在广东省内与地方政府签订的首份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推动技术转化应用和人才定向培养。

另一方面,新会区大力培养工匠型人才——启动“一镇一业”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培训“三项工程”有关人员4000人;举办3期“园区技校”培训班,培训超250人次;成功培育“侨都十大工匠”2名,“侨都百优工匠”10名。

今年以来,清华大学共组织两批优秀学生到新会区开展社会实践。此外,新会与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29名学生签订“中医药人才定向培养就业协议书”,其中12名医卫人才已分配到新会区基层卫生院就业。

围绕中心,聚焦需求,新会以全球视野引进高精尖缺人才。

新会区支持江门双碳实验室等重要科技载体吸引人才,在全媒体发布公告,招聘博士后研究员,目前已集聚5支高水科研团队,吸纳55名科研人才;实施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举办2场“直播带岗”活动,成功招聘产业人才90多人;出台《新会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安排超过900万元用于教育人才引进;开展新会区2022年推进“人才倍增”工程教育系统及卫生健康系统人才引进专场线上宣讲会,分别吸引超过20万及30万人次观看,超1930人报名考试。

为引聚在外人才,新会区还举办了“引凤归巢”新会籍大学生暑假系列活动,引导在外优秀青年人才关注家乡、回流家乡。

人才是强区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新会区正坚持“四个面向”内育外引,推进高水人才新高地建设。

筑巢引凤▶▶

以产聚才效应显著增强

新会工业基础扎实,拥有1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08家企业省级创新台,未来五年将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领域,倾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

立足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建设,新会区围绕八大战略产业集群、三大主导产业,大力支持推进企业创新台建设,鼓励产业集群重点企业柔引才,搭建大型产业集聚区舞台,精准引进一批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海纳百川,筑巢引凤,新会精准搭建承载台构筑人才磁场。

建强科技创新台,新会区共建成国家级创新台1家、省级创新台108家、省级技术中心17家、省市工程中心39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覆盖率达64%。目前,江门双碳实验室加快建设,13个“双碳”产业合作项目扎实开展,ABB双碳技术创新中心、国能集团氢能(低碳)研究中心、美达锦纶新型功能材料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即将进驻。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新会区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其中,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李锦记蚝油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广东凯特和润宇传感器入选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江门地区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

当前,新会区着力创建大湾区职业教育综合试验区,建成新会技师学院新校区、华立学院、华商职学院等校区,“1+2+N”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雏形初显。同时,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已进入项目落地和效益产出加速期,以产聚才效应显著增强。

接下来,新会将进一步发挥科研创新台、产业集聚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此外,推行“揭榜挂帅”制度,落实“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探索以年薪制、管理入股等多种方式合作,引进打造一批高水产业园运营高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将人才培养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人才为本▶▶

打造悦远来留才环境

当前,新会区迎来了蓄势待发、跨越赶超的关键期,面临“双区”、两个合作区以及“黄金内湾”建设等多重机遇,要赢得主动、抢占先机,根本在人才,关键靠人才。

人才为本,安居为先。日,《新会区关于加强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推出购买人才住房最高优惠110万元等诸多新政,加快兑现人才“来了有房住、留下有住房”。在安居方式上,新会区在购买、租赁商品房进行补贴的基础上,增加了购买人才住房和租赁人才住房两种方式供选择;在惠及范围上,将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新投资引进重大项目企业高管和骨干人才纳入政策支持,并明确港澳台同胞以及华侨华人都可以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在保障力度方面,率先推出大专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求职期间免费住宿7天,以及刚入职或刚创业的本科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免费住宿1个月两项政策。

事业支持有力度,生活服务有温度。新会区研究制定“葵乡人才十条”,为引聚优秀人才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围绕大型集聚区建设优化服务环境,将司前中学和司前镇华侨学校升级改造为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和新会凤山湖实验小学。

今年以来,新会共受理高层次人才补贴申请1308人次,发放各类补贴869.25万元,发放“葵乡人才卡”27张,为133人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新会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黄绍侦李霭莹余茂东)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