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林长“指挥棒”做实陇原“绿”文章
——甘肃全面推进林长制一年回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秋日的祁连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杨延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秋日的陇原大地,群山逶迤,层林尽染。西至祁连山,东到子午岭,好一派“秋日胜春朝”。
每一片林都有责任人,党政领导有了生态“责任田”。
去年以来,我省聚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底线性任务,积极构建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林长制体系和工作机制,在“护绿”“增绿”“用绿”“活绿”上下功夫,全省林草治理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长”促治担起“护绿”责任
全面推行林长制,“林长”是推动工作的关键。
我省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省级双总林长,2名省委常委、8名副省长任省级林长,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的“双林长”工作机制和全域覆盖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责任体系,林长责任体系全面建立,真正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林长制改革新机制。
各地以“长”为核心,明晰责任主体,划分责任权限,推进问责激励,党政领导林草保护发展责任进一步压实。截至目前,全省设立各级林长62288名,设立林长制公示牌17493块,省市县三级设立林长制办公室,专门负责林长制工作。
一年来,各级林长各负其责,自觉履职,积极协调解决林草改革发展各项问题。各地各相关部门强化部门协作,开展工作督查,主动公开信息,各项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
全省以“制”为保障,结合各地实际出台一系列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为林长制推行提供制度保障。省林草局与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建立协调推进林长制深入落实的制度机制,逐步形成林长统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构建齐抓共管、资源整合、同向发力的林草治理新格局。
各级林长将保护发展林草资源作为总目标,全面摸清林草资源“家底”,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监管,争取专项资金5.58亿元,全省选聘生态护林员66339名、草原管护员15100名,建立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林地草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防范和妥善处置火灾、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省林草资源保护发展取得新突破。
去年以来,我省共审核审批重点建设项目、民生工程、扶贫项目等用地申请近900宗,批准使用林地草地18万亩,收缴植被恢复费7亿元,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为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服务与支持。去冬今春防火季,全省接报、核查火情较上年同期显著下降,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治1085万亩,挽回牧草损失3.2亿公斤。
系统治理加快“增绿”步伐
全省完成植树造林533万亩、草原种草改良647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435万亩,超额完成造林任务。评选出全省省级森林城市5个,省级森林小镇20个。
过去的一年里,随着林长制深入推进,我省高质量保护和发展森林草原资源找到了具体抓手,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陇原大地的绿色底蕴越加浓重。
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要求,谋划储备秦岭西段、陇中陇东地区、祁连山北麓等8个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84亿元,今年上半年争取到位资金72.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四成。
聚焦重点区域一体化治理,我省积极争取建立国家林草局牵头,甘、青两省参与的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
大力推进北方防沙治沙带建设,争取国家下达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资金6.9亿元,计划实施工程固沙等102.06万亩,完成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治沙造林任务1.3万亩。
落实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和修复、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资金10.34亿元。
将庆阳市列入全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落实中央投资2亿元,有效提升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作用的发挥。
我省及早谋划,针对林业草原保护发展、国土绿化、防沙治沙、草原保护修复利用和林地保护利用等方面制定规划方案,描绘出“十四五”林草发展蓝图。
提质增效盘活绿色资源
林长履职尽责,制度日渐完善,绿色林草资源逐渐释放生态“红利”。
省林草局积极对接,争取国家下达森林抚育资金1.7亿元、天然林保护修复资金9.9亿元,公益林补偿资金7.1亿元,用于开展中幼龄林、次生林森林抚育、天然林保护、公益林补偿、退化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效益。
一年来,我省立足林草资源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特色优质林果产业做大做强,陇东优质苹果,陇南核桃、花椒、油橄榄,河西及沿黄地区红枣、葡萄、枸杞等特色林果产业形成优势布局。依托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全省新栽植核桃2.7万亩、花椒28.39万亩、油橄榄11.03万亩,完成提质增效138.71万亩,以林业增效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全省林草产业形成多个“绿色”品牌,11家林业企业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4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康县核桃”“华亭核桃”等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认证或公共区域品牌;武都、秦安花椒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以林长制为抓手,我省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资源资产,鼓励承包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林权,使林权向有能力、会经营的林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和林业龙头企业等适度集中,促进林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流转林地面积484.31万亩,实现林权流转金额6.84亿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00.51亿元。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3725个,认定登记家庭林场1302家,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极大地提升了林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村林业发展水平。
为了更好地激发林草改革发展活力,全省林草系统创新融资平台,全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与省农发行、省农村信用联社签订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分别为全省林草事业发展授信300亿元、150亿元,首笔张掖市甘州区5亿元国家储备林项目政策性贷款已发放到位。
通过利用政策性金融贷款模式,陇西、渭源、永靖等6个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已经财政部审核纳入PPP项目库,林草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展。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甘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如今,从“林长制”到“林长治”,陇原大地绿色底蕴更加厚重,绿色发展前景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