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打一针就结束了” 这些关于麻醉的知识你要了解

时间:2023-03-28 21:53:15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3月27日至4月2日是 “中国麻醉周”,今年活动的主题为 “敬畏生命,医患同行”。随着临床外科技术的日新月异,麻醉技术与人们健康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以提升疼痛综合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简单说,麻醉技术就是可以让患者在进行手术的时候感受不到疼痛或者是痛苦感减弱。麻醉是一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由专门的麻醉医生来完成,几乎每一台手术都需要麻醉医生全程参与,包括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


【资料图】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 黄宇光:我们人有五大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包括疼痛。麻醉要干什么呢?不是说打一针就结束了,它是整个的把病人的生命指标掌控在自己手里。这样首先要确保安全,再一个医疗的治疗要有效,第三个病人得舒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麻醉专科是从这个方面让我们的患者更加安全,然后临床治疗更加有效,更多的是让我们的患者在医疗的整个过程当中能够有尊严,能够有一个舒适化的感受。

无痛胃肠镜术前评估不可少

胃肠镜很多人都做过,它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无痛胃肠镜的普及,不仅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而且也缩短了检查的时间,与普通胃肠镜相比,无痛胃肠镜最大的区别就是有麻醉医生的参与。

无痛胃肠镜检查,就是在内镜检查的过程中,通过全麻的方式,让患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检查。一般检查结束后,患者很快就会苏醒,整个过程大约只需要5至15分钟。尽管无痛胃肠镜有种种的优点,但因麻醉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因此检查前需要麻醉医生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判定是否耐受麻醉。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 黄宇光:这个(评估)检查一个是看他的年龄,一个是他有既往的病史。如果他既往的病史就在心血管方面,有心绞痛,有高血压,有糖尿病,那么(要做)常规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一些抽血相关指标的检查。还有如果你这个病人有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有支气管哮喘,长期抽烟,肺功能不好(病史),那么要针对肺的情况,是不是要做一个肺功能(检查)。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全身状况的评估都是为了保障麻醉医疗过程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麻醉医生会关注患者心理应激反应

很多患者在手术麻醉前都会紧张、害怕,甚至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此时,麻醉医生就会对患者进行干预,缓解焦虑,帮助患者平稳进入麻醉。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天佐:作为麻醉医生来讲,第一个就是如何能够在与患者术前短暂的接触当中,和患者构建起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并使患者能够知道进入手术室有麻醉科医生的保驾护航,它是一个非常安全,非常可控,很快能恢复的这么一个过程。同时针对一些特殊的病人,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药物的干预,比如说帮助他睡眠,减轻他焦虑。还有一个就是进到手术间以后,在患者还没有睡着的这段时间内进行安慰,进行讲解,同时帮助病人完成术前的准备,平顺平稳进入麻醉诱导。这都是我们能够做的。

分娩镇痛认知度有待提升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分娩镇痛条件下的自然分娩医疗,5年多来,我国912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平均分娩镇痛率达到了53.2%。分娩镇痛提高了分娩质量及产妇舒适度,保证了母婴安全。但根据《2022世界镇痛日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公众对于分娩镇痛的认知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分娩镇痛”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无痛分娩”,其目的在于减轻女性自然分娩时的疼痛感,提高分娩质量及产妇舒适度。但根据《2022世界镇痛日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约36%的人对无痛分娩并不了解或只是听说过,还有的受访者认为无痛分娩会给孕妇留下后遗症。对此专家表示,这些都是误区,公众对于分娩镇痛的认知度还有待提升。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米卫东:其实已经有大量的临床证据显示,目前我们采用的椎管内的分娩镇痛这些技术,包括用药,不会给母亲和新生儿带来不良的影响,在正常的过程中不出现其他的一些特殊的意外情况。所以说利是远大于弊的,因为充分的镇痛不但利于母亲整个生产过程,应激反应的控制,能把10分的疼痛、9分的疼痛控制在3分或者以下,可以改善母亲本身生产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影响。

(总台央视记者 李斌)

关键词: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