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肩负引领东北振兴的使命挂牌成立。五年来,沈阳自贸片区精耕细作改革“试验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在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结构调整和东北亚开放合作等领域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的“苗圃”枝繁叶茂,制度创新的“良种”不断播撒,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聚焦核心任务 为东北振兴试制度
3月11日,辽宁省印发辽宁自贸试验区第五批全省推广制度创新经验,沈阳自贸片区“区港直通”管理模式、税事通工作室新机制等一批制度创新经验再次在全省复制推广。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贸试验区建设,围绕制度创新统筹谋划沈阳自贸片区创新试验。
在政策支撑方面,出台了沈阳自贸片区建设促进办法、实施方案,对沈阳自贸片区发展作出全局性部署。在体制机制方面,建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沈阳自贸片区领导小组,下设17个工作推进组,系统推进重点创新试验。
创新,意味着“从0到1”的“关键一跃”,这必然需要改革实施者以更大智慧和勇气去大胆试、加速改。为此,沈阳自贸片区成立一个专班、组建一个团队、创办一个研究院,下大力气抓好制度创新。
沈阳自贸片区组建制度创新工作专班,下设产业转型、金融服务等6个推进组,更好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进行探索研究,推动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
沈阳自贸片区成立制度创新专门团队,从13个部门抽调25人形成工作队伍,深入企业,充分了解企业诉求,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落地过程中的问题,推动形成制度创新成果。
面向国内外广发“英雄帖”,沈阳自贸片区社会化招聘组建自贸创新研究院,打造制度创新专业化队伍和具有沈阳自贸片区特色的研究与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半年多实地调研走访48家企业,形成调研报告15份,总结归纳省级创新案例6项。
此外,沈阳自贸片区还充分借助“外脑”推动创新突破,聘请专家团队开展前瞻性课题研究,仅2021年就吸引了27个研究机构参与实施53项重点制度创新调研课题研究,分别为税收服务、国资国企改革、知识产权保护、海关监管、金融创新、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当年形成7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创新经验。
上下同欲者胜。5年来,沈阳自贸片区聚焦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一系列创新突破。
飞机行业内加工贸易保税货物便捷调拨监管模式、出入境人员综合服务“一站式”平台、优化涉税事项办理程序、国企“内创业”“事转企”背景下国有企业“三级跳”发展新模式等5项创新经验在全国推广;政策兑现单一窗口、综保区分类加工监管新模式等65项创新经验在辽宁省推广。在全市复制推广全国自贸区经验278项,复制推广辽宁自贸区经验134项。
在金融服务领域,瞄准制约区域发展短板,沈阳自贸片区在东北率先开展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科技园区集合贷等试点,跨境电商“银政担”信用融资试点发放融资2000万元……制度创新的撬动效应愈加凸显。
新征程上,制度创新如何实现再深化、再突破?沈阳市委、市政府政策接续出台。根据沈阳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总体部署,自贸片区聚焦重点试验任务,印发实施自贸区“十四五”规划发展纲要。聚焦重点试验领域,印发制度创新行动计划,在营造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体系、构建高水平的科技和人才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七方面提出200项举措。
目前,沈阳自贸片区已开启新一轮创新试验,推动贸易便利化创新,开展机床保税维修再制造、邮快跨融合、跨境人民币便捷支付、中欧班列铁路联运提单融资、沈阳自贸特药险等试点,力争形成2项国家级经验,10项以上省级经验,30项以上市级经验。通过一系列源于需求的创新举措加速主导产业聚集,沈阳自贸片区持续提升竞争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地”和“试验田”。
突出特色任务 为国企改革探新路
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资国企改革是绕不开的话题。作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举措,辽宁自贸试验区的国资国企改革更是题中之义。
沈阳自贸片区紧紧把握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方向,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一个个特色经验破茧而出。
去年,沈阳自贸片区“事转企”背景下国有企业“三级跳”发展新模式入选商务部发布的自贸试验区第四批、18个“最佳实践案例”,供全国各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借鉴。
“事转企”背景下国有企业“三级跳”发展新模式是沈阳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改革试点新经验。改革前,囿于体制机制束缚,其活力未能充分激发和释放,提升整体竞争力成为发展迫切所需。2017年,沈阳国际工程咨询集团在沈阳自贸片区注册转制为企业。沈阳自贸片区管委会与沈阳市国资委联合出台支持国有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并结合实际细化改革方案,先后实施事转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高科技转型三次改革。
一次改革,构建现代法人治理体系,实现集团化行政、技术、财务管理,市场化机制选人用人;二次改革,集团选择下属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实施股权激励,激发企业活力,2020年承揽项目比改制前增加20%;三次改革,“点燃”企业高质量发展引擎,在沈阳自贸片区孵化、推动下,集团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0年高技术收入占比达78%,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三次改革逐一“破茧”,闯出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创新的一条新路。
市场化体制机制的引入,正在不断激活沈阳国资国企的活力。在沈阳自贸片区有这样的几家小微企业,他们的创业者是从国企员工转变而来,这个身份的转变得益于国有企业“内创业”模式的改革。
国有企业员工以“内创业”方式,在沈阳自贸片区设立小微企业,“内创业”企业在承接集团业务的同时,逐步开拓集团外部市场,集团只参股、不控股,并通过员工持股、引进社会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
致力于与区域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差异化探索,加快市场取向的机制体制改革,是沈阳自贸片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这一定位,沈阳自贸片区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与国企改革实现互动,推出了“内创业”模式,给予创业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扶持,努力形成创新的全程闭合链条。
沈阳自贸片区为“内创业”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在注册资本、注册登记、经营场所以及水、电、气、通信等方面给予政策,并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跟踪指导等全程服务。同时,为助力这些“内创业”企业快速成长,沈阳自贸片区出资建立了“双创”引导基金,支持创业员工组建混合所有制小微企业。
沈阳的几家国企也为“内创业”倾注了心血,按照“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内部市场化”的原则组织内部员工以“内创业”方式在沈阳自贸片区设立小微企业,承接传统零部件加工及整机装配等业务。通过这个模式的改革,实现生产效率提升70%,设备总投入减少了56%,年产值能力提升了76%。
五年来,沈阳自贸片区形成了国资国企改革方面的省级以上创新经验13项,占辽宁自贸试验区国资国企改革创新经验的近一半。
对标国际规则 厚植营商环境沃土
进入4月,中国(沈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自贸区工作室即将迎来挂牌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沈阳自贸片区强化全链条保护,构建完善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以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培育壮大“新字号”,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作为中国(沈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辽宁省设立的首个工作室,该工作室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专利预审、专利快速维权、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及专利导航运营等服务,助力新产业新产品加快发展。
不只有“工作室”,沈阳自贸片区还整合资源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利、商标、版权、原产地地理标志等便捷服务;设立辽宁自贸试验区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去年累计业务受理656件;强化司法协同保护,建设“检察蓝护航创业者”法律服务站、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沈阳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中心,建设沈阳市知识产权法庭,建立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只是沈阳自贸片区对接国际规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五年来,沈阳自贸片区在营商环境领域的改革持续发力。
围绕“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沈阳自贸片区成立工作专班,在实施全覆盖试点528项事项基础上,新增67项改革事项。设立全国首个出入境人员综合服务单一窗口,多项出入境人员服务实现一个窗口办理。全面降低企业营商成本,实施优化营商环境“4+1”系列举措和降低实体经济成本22条措施。畅通货物跨境流动便捷通道、实施“提前申报”、压缩审批时限和“7×24小时”通关服务,商品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持续深化便企利企服务,深入开展“万人进万企”活动,全面落实“一联三帮”工作。2021年为东镭光电、德瓦特汽轮动力等19家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升级政策兑现平台网上申报功能,实现线上自主申报政策兑现奖励,兑现产业扶持政策资金占财政支出三分之一。优化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产业基金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52家中小企业获得融资8.2亿元,引导产业基金向12家企业投资7000余万元。
下一步,沈阳自贸片区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研细究RCEP、CPTPP、DEPA等贸易协定规则,把国际经贸开放的压力变成倒逼改革的动力。按照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要求,开展高标准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沈阳自贸片区加强知识产权源头创新,深入企业走访,了解知识产权需求;完成编制《沈阳自贸片区“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高价值知识产权育成中心项目申报指南》,突破单一的高价值专利培育,形成专利、商标、版权等事项一体化的创新型高价值知识产权育成中心,提升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能力。
此外,沈阳自贸片区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完成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推进光控辽宁产业基金运营,实现首笔项目投资;试行科技政策兑现“零申报”,起草科技政策兑现“零申报”工作方案,建立科技创新主体数据库,精准收集企业创新数据,实现科技政策兑现“零申报”“零跑腿”;完成企业与银行对接,推动企业安装CIPS系统,实现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企业端落地运行,打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通道。
瞄准新兴产业 聚集区域发展动能
去年,沈阳自贸片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2家,增量全市排名第二;高新企业总量达314家,是成立初期的24倍。
沈阳吕尚科技有限公司去年成为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一家智能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吕尚科技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增加投入,现已形成智能巡检、医疗服务、排爆、助老等系列机器人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5项。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先后获得了沈阳自贸片区给予的高新企业认定、研发费用支持等项奖励63万元,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吕尚科技负责人介绍,去年公司产值比2020年增长了1.3倍。
高新科技和新兴产业蕴藏着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辽宁省委提出,“要着力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加快工业振兴,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沈阳自贸片区拥有着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叠加优势,新科技、新经济的资源要素加速集聚,成为“新字号”产业争相抢占的高地。
研发投入大、成果周期长,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难题。近年来,沈阳自贸片区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制度和创新政策的支持举措,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装上阵”提供各种维度的支持。
沈阳自贸片区新修订的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建设、‘双创’载体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项目和企业智能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建立起科技政策支持体系,增加了支持重大科技研发项目、企业主导和参与标准制定、企业推进智能化建设等7个领域的政策支持,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降低了企业受益门槛,鼓励企业放开手脚大胆地去创新。
为表彰先进、引才聚智、进一步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沈阳自贸片区在落实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成果转化等政策基础上,今年3月围绕重点产业链,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遴选出16家行业引领带动性强、区域发展牵动力大的企业,对企业的66位高端人才给予特殊奖励。
高科技企业加速集聚的同时,沈阳自贸片区新经济方兴未艾。去年底开业的盛大门全球精品直达店,如今成为沈阳自贸片区的“新网红”。这个跨境商品线下展示店上架3000余种进口商品,涵盖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日化、美妆、食品、百货等知名品牌,顾客现场选购商品下单后,通过“网购保税+秒通关”技术,自动完成身份验证、跨境支付、三单比对、跨境税缴纳等流程,3分钟完成清关放行,通过极速配送送达现场快递柜,消费者自行提货,也可以包邮快递到家。
新业态彰显新活力,在沈阳自贸片区呈现的不止于此:直播电商龙头企业华狐直播基地运行,东北地区唯一的菜鸟网络保税仓开仓运营,东软医疗等3家企业5个项目入选辽宁省智造强省专项支持项目名单。东软集团软件业务年突破百亿元,服务外包全国排名第一。2021年区域服务贸易同比增长26%。
新科技和新经济项目正在向沈阳自贸片区加速涌来,2021年洽谈储备项目130个,总投资额675亿元,复星商社东北总部、海康威视辽宁区域研发中心、JW万豪酒店等70个项目签约,落地转化率53.8%。在新签约项目中,新科技、新经济项目占三分之一。
着眼于沈阳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沈阳自贸片区持续释放制度创新优势,着力打造东北开放的前沿高地,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竞相汇聚、提速发展,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报记者 王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