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人向“青年型”转变

时间:2020-08-11 09:35:06来源:中国青年报

退休后组建表演团到社区“巡演”;去医院看病只需手机“扫一扫”;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年轻人玩在一起……上海,是一座既年老又年轻的城市。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19年年底,上海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占比达35.2%;同时,2019年上海人均预期寿命为83.66岁,主要健康指标连续10多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上海的老年人向“青年型”转变,和政府正在推广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互联网医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等分不开,也与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养老行业分不开。

社区演小品、就医“扫一扫”,上海老人的时髦日常

今年78岁的卢芬良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的“大明星”。退休前,卢芬良是自来水厂的化验工人。退休后,性格乐观外向的她拉着社区里的老姐妹跳海派秧歌,后来又主动组织大家排练节目、走上舞台。乐器、合唱、小品……这个平均年龄60岁的45人“枫叶”团能包揽90分钟的整场演出。

“上海去年开始搞垃圾分类,‘垃圾分一分,生活美十分’这句宣传语就是从我们自编自导的小品里来的,我演楼组长。我们用上海话表演,老百姓喜欢看,这个小品已经演出了40多场。现在小区里的人都认识我,陆家嘴街道的领导也打电话叫我去演出。”卢芬良笑着说。

给卢芬良和街道的男女老少提供文体活动空间的,是2018年12月重新改造升级的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潍坊街道宣传委员丁玲介绍,过去大家反映这里活动单一、开放时间短。后来,在社区居民对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活动中心进行整体改建。

如今的活动中心有5层楼,内设展示厅、排练厅、书画亭、图书馆等场所,新冠肺炎疫情前,每周开放56小时,居民越来越喜欢来这里。

75岁的施文汉退休后喜欢钻研书法和篆刻,他在活动中心开设的公益书法班当志愿者老师,展厅里有不少他的作品。书法班的30名学员都是和施文汉年龄相近的“老伙伴”,大家每周聚在一起练习书法。65岁的刘荣正在排练厅练习形体。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跳舞,现在退休了经常过来排练,“能经常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情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好了。”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记者通过平板电脑见到了中国内地首例居家血透的患者骆先生。为他在线随访的医生沈剑箫介绍,今年57岁的骆先生在过去3年里,风雨无阻地来医院做血透。经过医院和患者的双向选择,他从2018年开始学习居家血透的方法,今年4月考核合格后,终于能免除来去医院的辛苦。“居家透析时,平板电脑就放在护士间,有问题可以随时找医生咨询;透析费用也不高于医院,只要医院定期将耗材送上门,自行负担水电费即可。”

在仁济医院,“互联网+智慧医院”建设让医患双方都受益。挂号、付费、住院结算等以往需要排长队的流程,现在通过手机移动端、自助机等就能方便快捷地完成;对医护人员来说,以往厚厚的纸质病案现在也被移动终端代替。今年3月,仁济医院还成为上海市首批26家上线的互联网医院之一,实现在线复诊、线上咨询、送药上门等一系列服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便捷度和获得感。

最近,结合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作要求,上海市卫健委牵头推进上海市医疗付费“一件事”。目前,已有11家市级医院、6个区111家区属医院实现医保电子凭证脱卡支付。通过整合业务环节、融合付费环节等手段,患者付费环节由至少3个减少到0;候诊排队时间平均减少45分钟。

“公建民营”激发养老行业活力

“老有所乐”建立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社区养老,近年来,上海着重发展新的养老模式,即社区嵌入式养老。既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关系和社区环境里,又能满足其相应需求。”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说。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就是社区嵌入式养老的优秀样本。这个总建筑面积3072平方米、3层楼的服务中心提供便利、健康、文体、智慧等4大类26个服务项目,兜住了老年人最密集的日常需求,着力实现社区托养、医养结合、家庭支持、生活服务等“一站式”综合为老服务。

该中心负责人丁怡媛介绍,这里最大的特色是“公建民营”,政府委托多家专业机构进驻,且工作人员以年轻人为主。蒋蕊介绍,上海在2017年出台《关于本市公建养老服务设施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的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区(含街镇)政府投资新建或新租赁改造的养老服务设施,原则上均采用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的方式。该模式的推广改变了以往政府包办包管的做法,既提高了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运行效率,也直接培育形成了一批参与养老服务运营的市场品牌,激发了养老服务市场的活力。

这天,记者在中心一楼的悠乐茶餐厅看到了午餐菜单:限量菜鲳鱼/菠萝咕咾肉10元、大荤红烧肉圆6元、小荤素鸡肉糜4元、米饭1元、丝瓜蛋汤免费。

菜品丰富、实惠的背后,体现着“智慧养老”的思路。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煜昂介绍说,据调查,虹桥街道1.8万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约5000人需要助餐,且大部分人都希望助餐能现制、现售、堂吃,要做好助餐并非易事。于是虹桥街道引进长宁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熙香”,其开发的机器人烹饪程序能制作1000种菜品,还能通过流动餐车配送。目前,一辆餐车可以覆盖4-5个居委会,以后还会向长宁区甚至全市推广。

在中心3楼、由专业社会组织“尽美长者服务中心”负责运营的“记忆家”里,昆曲演员赵津羽正在教认知症(即阿尔茨海默症——记者注)老人简单的昆曲动作。她的课程每次持续40分钟-1小时,几乎每周都来义务教课。在这里工作两年的小伙费超介绍说,昆曲中的手眼训练可以帮助延缓认知退化,类似的活动和游戏,“记忆家”还有将近30种。

事实上,在逐渐步入深度老龄化的上海,认知症已经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2018年,长宁区开展覆盖2.4万名老年人的社区筛查。大数据分析得出,老年认知障碍发病率约为7.2%。2019年,长宁区在全市首发《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和《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规范》,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实现9街1镇全覆盖;社区宣导、早期筛查、社区预防、家庭支持、专业干预、照护机构入住等认知症全链条服务模式正在不断完善。

养老正在成为青年心目中的“朝阳产业”

在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记者注意到,各个工作团队都以青年为主。1989年出生的中心负责人丁怡媛说,在面试和组建团队时,团队成员曾提起,养老行业是一个带有公益性质、有情怀的行业,“老人是一本有阅读意义的书”,和老人相处有意义、有收获。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有好几位青年医生。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唐岚介绍,该中心2010年开始试点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签约服务模式,目前所在社区常住人口签约率达58%,60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超过100%,即其他社区的老年人也到这里签约家庭医生。

上海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是国内最早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地区之一。2011年起启动家庭医生制度建设、2015年推出“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居民可自愿选择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签约),优先满足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残疾人、儿童等重点人群,上海目前签约居民数有近780万,常住人口签约率约30%。通过优先转诊渠道,全市每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超过80万人次;通过长处方、延伸处方等惠民措施,签约居民得到的服务更精准、配药更方便、转诊更顺畅。

85后朱敏就是这样一位家庭医生。工作7年来,她与潍坊九村居委会对接签约2285位居民。朱敏告诉记者,她在上海交通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规培3年后,就来到这里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平时,居民的小毛病只要在微信上向她咨询就能解决;到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直接找她看诊,如有需要,她可以帮病人预约转诊到三级医院相应科室。平时,朱敏还会定期走进社区,为居民量血压、看体检报告。朱敏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她觉得自己和居民已经成为邻居和朋友。

蒋蕊介绍,近年来,上海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社会机构进入了养老行业。上海目前在中职、高职、大专院校设有10余个与养老服务、护理和管理相关的专业,每年招收学生数达四五千人,将来还会进一步扩招。蒋蕊提到,针对目前养老行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问题,民政部门正进行改善薪酬体系、宣传从业人员的社会形象等工作。“我们还是比较欣喜地看到趋势在好转,专业的企业和机构正在吸纳包括90后在内的年轻人加入养老行业,希望未来这支队伍能进一步壮大。”

关键词: 黄山旅游介绍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