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县多措并举推进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 三级联动红色资源“厚”起来

时间:2022-03-02 08:35:43来源:南方日报

天气晴朗,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远县仁居镇的红四军纪念馆。馆内,讲解员将红四军三进远的故事娓娓道来,配合着馆内的视频画面,为前来进行党史学教育的党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历史课。

去年,远红四军纪念馆重新改陈布展,以全新面貌向市民开放,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好去处。

红色资源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远县作为原中央苏区县,拥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埋藏着众多“红色宝藏”——这些是历史馈赠远人民最好的精神营养剂。

做好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年来,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对全县红色资源进行全面摸排,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一批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同时对这些红色史迹进行活化利用,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

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一处处红色资源“活”起来、“亮”起来,成为远县的亮丽风景线。

三级联动同摸排

红色资源“厚”起来

驱车来到大柘镇黄沙村,按着导航的指示,沿着坦的村道向村内行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梅武工队旧址。

步入屋内,方桌、柜子、旧报纸等旧物有序陈列,透过这些展陈,仿佛能看到当年武工队工作的场景。“当年,梅武工队的队员们在这里吹响镇压反革命分子的号角,并开展反‘三征’和减租减息。”大柘镇黄沙村党支部书记何琼英说。

随后,记者来到红色古驿道。大柘镇宣传委员谢红燕告诉记者,这条红色栈道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中的一环,全长约10公里,经过大柘镇黄沙村、漳演村、贤关村等地,“中央红色交通线大柘段是水路航运转为陆路运输进入闽西、赣南等地的要冲。当年,红四军便是通过这条道路将药品、布匹等物资以及情报运入龙岩、赣州等地。”

顺着栈道往里走,姚山故居、红色秘密交通站、粤赣边游击队秘密联络点等红色革命遗址一一呈现在眼前。

远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光是大柘镇就有12处被列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然而,部分遗址或因风雨侵蚀、或因疏于管理而变得破败不堪,亟须修缮、保护。

修缮红色革命遗址,首先要全面掌握全县的红色资源。去年以来,远县进行了全面摸排,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按照属地原则,县、镇、村三级联动,排查辖区内的红色资源,充分挖掘红色革命遗址背后的文化内涵。

该县通过现场勘核、史料审定等,详细梳理红色资源遗存现有状况,挖掘英雄背后的故事,并对现存遗址拍照留存。

黄沙村的革命烈士姚山,是绥贺支队战士,曾在四会、高要、广宁、德庆一带参加了多次战斗。由于英年早逝,他的革命事迹鲜为人知。“目前,故居内展陈的文字材料源自姚山的弟弟姚秋口述,但部分细节仍需进一步挖掘。”谢红燕说。

为了解清楚烈士的事迹,完善故居布展,大柘镇党委书记李菲丹亲自带队,到肇庆市德庆县搜集姚山的革命事迹。“当年,姚山在一场突围战中被俘,敌军将他绑在木架上,残忍将他杀害,现在德庆县还留着当年姚山被绑的木架子。”李菲丹说。

经过新一轮的全面普查,数据显示,目前远县有革命遗址101处,全县12个乡镇均有遗址,认定为全国红色革命遗址的有7处、全省红色革命遗址的有57处,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0处、市级文化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1个,省国防教育基地1个。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字是最好的记录形式。据了解,远已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历史丰碑》《远红色地标》《广东中央苏区·远卷》《南台烽火》《红四军来史实》等书籍,记录下史实依据。

修旧如旧促还原

红色资源“活”起来

陈学生故居位于河头镇向阳村中央,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经过全面修缮,如今焕然一新,矗立在村中央

步入故居内,只见陈学生的雕像放置在正中央。“陈学生牺牲时年仅36岁,我们多番寻找仍然没能找到当年的图像资料,只能根据其后人的长相,再依据文字资料的描述,来还原陈学生的长相。”河头镇宣传委员韩琴说。

说起远的农民运动史,陈学生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土地革命时期,陈学生是远县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曾担任中共河头区委书记远县革命委员会主席。1930年5月,红四军分兵进入远期间,在红四军指导与帮助下,陈学生与其他同志一道组织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为当地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陈学生故居建于民国初期,后来成为陈氏族人的祠堂,但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风雨的侵蚀,故居部分墙体出现裂痕。陈氏族人发现了这一情况,便着手对故居进行修缮。“我们为陈学生故居申报了广东省2020年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经费,镇里再出部分费用,灵活用好政策,为故居修缮提供经费保障。”韩琴说。

换瓦片、刷墙面、除杂草……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2021年7月,作为属地单位的河头镇对陈学生故居进行修缮。在故居正堂四周的墙壁上,几条用玻璃框罩着的红色标语引起了记者注意。韩琴告诉记者,这样做是为了最大限度保留历史痕迹。“标语是历史的见证,留住便是对历史的尊重。”故居还原了陈学生的卧室,旧式的木床、书桌一一陈列,书桌上还摆放着一盏煤油灯,让人仿佛看到陈学生当年伏案撰写宣讲稿的场景。

民间力量也参与进来。“听到政府要帮我们修缮祖祠,我们也动员族人筹款修缮祖祠。”村民陈瑞福告诉记者,2021年陈学生故居修缮工程启动,陈氏家族筹集了两万元,“陈学生故居是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们的祠堂,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如今,陈学生故居不仅成为了河头镇党史学教育教学点和革命历史陈列馆,也成为了向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了场所。

陈学生故居的修缮,是远县活化利用红色革命遗址的一个缩影。

按照《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规定,远正谋划将更多的红色资源提质改造、修缮保护、文化传播项目列入国家、省扶持计划,将符合条件的红色资源申报为县、市、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修缮的过程中,远县积极拓宽资金渠道,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原中央苏区资金支持,加强县级专项经费保障;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筹集资金,通过吸引红色文化企业入驻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企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红四军纪念馆、毓秀书院、梅武工队纪念馆、革命烈士姚山故居……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个个红色革命遗址“活”起来,成为讲述历史的生动载体,为远的干部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场所。

乡村旅游人气旺

红色资源“动”起来

去年7月12日,位于仁居镇的红四军纪念馆以新面貌向游客开放,让游人眼前一亮。

相较于之前,新的纪念馆历史资料更加详细、齐全,不仅介绍了红四军三进远的革命史实,还展示了红四军从建立、发展到壮大的过程以及对建党建军的历史贡献等内容。

在历史展现的形式上也有了新的变化。行走在展馆内,油画、连环画、艺术场景接二连三,场景复原、VR、环幕等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配合着详实的文字资料,让人仿佛回到上世纪20年代。

在“探索政治建军古田铸炼军魂”单元,一块巨大的环幕出现在记者眼前。环幕下设置了许多按钮,不同的按钮对应着不同的历史时间。当记者按下标注着“1929年”的按钮时,环幕上便出现了“九月来信”的史实。新的纪念馆无论是沉浸感还是阅读感,都要比原纪念馆更强烈。

除了红四军纪念馆,仁居镇还拥有红四军第一纵队政委驻地旧址、远县革命委员会旧址、民国广东四大银行金库旧址等31处红色革命遗址。如何将这些红色资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远的答案是发展红色旅游。

以省定“红色村”仁居镇仁居村为中心,远红色旅游的蓝图依次铺开:以一个馆(红四军纪念馆)、两个村(大柘镇黄沙村和仁居镇仁居村)、两条路(梅州岃古驿道、川峰坳古驿道)为基础,大力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等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

年来,不少红色景点为了吸引年轻游客使用更丰富的呈现手段,例如采用AR/VR技术,将历史文化、时尚创意、红色旅游有机地融为一体。远也根据游客的特点量体裁衣,创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红军街咸宁街入口处,一堵印着许多电影名字的城墙引起了记者注意。将石砖雕刻成电影录像带的模样,中间还刻着电影名字与二维码,记者扫描了其中一个二维码,一部《长征》电影跃然于手机屏幕。

据仁居镇党委副书记朱依依介绍,该镇结合红四军两次进驻仁居的史实,选取了《四渡赤水》《我的长征》《十送红军》等25部以红军为主题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制码上墙,打造成一堵“网红墙”。前来游览参观的游客市民用手机扫影片二维码,就可以轻松看红色影视作品。(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 通讯员朱双玲朱维佳袁志鹏)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