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企存量1092家、高等教育机构11家、新型研发机构3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过去5年,肇庆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完满收官。近日,肇庆新一轮科技创新驱动攻坚号角接力吹响,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全流程“八大工程”,打造大湾区创新协作发展格局。当前,创新驱动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力度,产品市场反馈良好,越来越多制造企业期待科技成果流向生产线。
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全部完成
2017年,面对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实际,肇庆提出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到2021年,实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000家,确保建成10所左右本科以上高等教育机构、3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高水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
5年时间过去,成效如何?笔者从最近召开的肇庆市科技创新大会得到答案:“1133”工程四项指标全部完成。
2021年肇庆存量高企1092家,为2017年的3.8倍,年均增长39.5%,增速连续三年排名珠三角第一。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304家,较首次开展入库的2018年增长3.2倍,高企后备力量增长迅速。
随着广州华商学院四会校区、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顺利开学,肇庆建成和在建高校达11所,全市高等院校数、在校生规模分别跃居全省第4位和第5位,中高端人才储备量充足。
肇庆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32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7家。
肇庆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家,备案众创空间28家。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孵化器、众创空间在孵企业及毕业企业实现了突破性增长——肇庆市创新创业中心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登骏创业谷获得省级孵化器认定;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建成广东省地方院校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目前,大幅增加的高企、高校、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数量,有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增强了肇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一季度,肇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第二产业共同拉动GDP增长2.6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将迎来爆发
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圆满收官,新的科创号角已经吹响。
肇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路线图: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产业化”的创新协作发展格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围绕建设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肇庆制定推进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即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工程、高新园区培基强园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工程、重点领域研发攻关工程、科技兴农强教服务提升工程、科技金融互融互通工程、科技人才培育引进和科技创新生态优化构建工程,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全流程。
号角已经吹响,路径已经制定。笔者在一线采访中发现,以园区和主导产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正在涌现。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工业园区以及各类重要创新平台串珠成链,逐步形成协同创新发展主脊梁,辐射带动肇庆全域创新发展。
2021年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的金利高新区,鼓励骨干企业增资扩产,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肇庆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搭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设立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扶持资金,建设知识产权服务站点。
行业龙头创新能力持续跃升
今年3月,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肇庆市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市拟推荐名单。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创新链产业链实现互相交融。
风华高科聚力搭建元器件、材料、可靠性、装备及产业应用5大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率突破70%,中压高容MLCC等多款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高端元器件新产品及关键材料实现量产,填补国内空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龙头地位。
在肇庆学院科技特派员帮助下,嘉溢研发的起酥油、人造奶油生产线机械密封件可在承受150公斤压力下正常运行1年以上,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人造奶油生产线产量提升到8—10吨/小时。
在创新驱动加持下,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和“隐形冠军”。同宇新材料产能最近3年保持年均超50%的速度成长,成为中国最大的国产特种覆铜板树脂供应商。嘉仪仪器经过5年研发,推出国内首条全自动无损卷封检测设备生产线,占领了该细分领域70%的市场份额。
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集聚创新资源、产出创新成果、吸引创新人才,成为肇庆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
武汉大学(肇庆)资源与环境技术研究院专注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在不到1年时间里吸引了7名博士、14名硕士参与,形成近50人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分中心落户后,肇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帮助联系融资、风投,解决企业资金与技术难题。”肇庆宝杰富硒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宝杰表示,企业在科技园帮助下实现快速成长,如今富硒技术已在肇庆、云浮、韶关、清远等地数万亩耕地推广。
■一线样本
智能验布:
解决行业痛点
瞄准万亿市场
工作人员按下机器启动按钮,机械手便将需要检测的布料传送到验布区域,智能验布机根据布料颜色调节光源,通过工业摄像头发现布料瑕疵,并自动生成专业的验布报告。客户只需扫描二维码,布料瑕疵的分类、具体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
这是智多猩(肇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验布机的工作场景。通过机器取代人工验布,智多猩成为全球4家智能验布机研发生产商之一,验布效率提升4倍。
作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中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超200亿米,每天产量约1.2亿米。一直以来,纺织行业企业大都处于人工验布状态,存在效果差、效率低、成本高等弊端。
“面料检测已成为行业痛点,严重制约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与改善。”智多猩(肇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易朝选从事纺织机械生产已有近30年时间,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机器取代人工验布。
首台新一代智能验布机面世后,易朝选便免费提供给印染厂使用,进行近30万米、100种布匹数据的采集,不断提高布料疵点检出率。如今,智多猩的智能验布机疵点检出率已稳定在90%以上。
提高的不仅是疵点检出率,还有检测效率。智能验布机每分钟可检验高达60米布料,在正常环境下,可24小时连续工作。
对纺织行业企业来说,使用智能验布机还能有效降低用人成本。在相同检验产能条件下,1台智能验布机等于5个工人工作量,按每人8万元计算,一年就能回本。
易朝选看中智能验布机未来的市场前景。“目前国内有3万多家染布厂,每台印染定型机后就需要对接上一台验布机,按每家染布厂10台定型机计算,市场需求就有30多万台,产值超万亿。”易朝选表示,印染只是纺织中的一环,还有织造、制衣等环节,可见智能验布机市场需求巨大。(南方日报记者刘亮 通讯员柳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