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三周年。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三年来科创板不断扩容,已从首批上市的25家扩容至439家,汇聚了一批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科创示范和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当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易会满在讲话中说,证监会将坚守科创板定位,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科创板科技引领力和国际竞争力。
作为科创高地,广东的“上市军团”在科创板表现亮眼。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南方中心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科创板共有71家广东公司上市,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二,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硬科技”特色鲜明。
科创示范、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截至7月22日收盘,科创板共有439家公司上市,IPO(首次公开募股)融资额超6000亿元,合计市值约5.57万亿元。作为坚守“硬科技”定位的平台,科创板集聚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创企业,占比超70%,科创示范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得到显现。
“硬”字当头是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典型特征。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研发人数在千人以上的科创板公司共有24家,其中有9家超过2000人。截至今年6月30日,共有14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32.7%。
一大批科创企业在科创板平台的“聚光灯”下脱颖而出,其中千亿市值公司达到5家,包括中芯国际、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百济神州和大全能源。中芯国际以3275亿市值居首。
“设立科创板是全面注册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优化上市环节、提高发审效率作用明显。科创板也一直坚守硬科技的门槛属性,保持了市场的纯洁性。”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科创板作为注册制改革“试验田”,三年来平稳运行、成效显著,对于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的效果明显。
上交所数据显示,三年来,科创板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科创板公司整体业绩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345亿元,同比增长37%;2021年共有322家科创板公司推出现金分红方案回馈投资者,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的85%,现金分红总额达290亿元。
粤企上市规模居全国前列
“科创板以其独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为像瑞松科技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新契机。”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说,在登陆科创板后2年多的时间里,企业加快突破核心技术难题,积极拓展新领域、新场景智能化业务,在新能源汽车、机械重工等领域获得快速发展。
领创表面工程新技术的广州三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官文龙也说,通过在科创板发行上市融资,公司补充了运营资金。“上市以来,我们不断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研发团队、扩大研发平台、提升研发能力,为公司印刷电路板、通讯基站设备、手机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领域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广东,像瑞松科技、三孚新科一样受益于科创板设立的科技企业众多。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科创板共迎来71家广东公司上市,科创板共受理132家广东省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二;广东上市公司IPO募资金额684.58亿元,总市值超5772亿元,均位居全国第四。
广东科创板企业的“硬科技”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显著,71家公司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38家、14家和9家。
董登新说,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近年也在大力扶持硬科技企业赴科创板上市,利用好科创板这一资本市场助推器,将对于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起到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针对科创板下一步的改革发展方向,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由于科创企业的“硬科技”属性强、技术迭代效率高,科创板应在信息披露等环节加强针对性。( 南方日报记者周美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