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兰州的年味系列报道
老兰州人过年从蒸喜馍馍开始
喜馍馍
(相关资料图)
和面
“出锅喽!”1月16日,伴随着吆喝声,西固区金沟乡小金沟村8号的王喜英掀开了大蒸锅。热气升腾中,一股姜黄油香味窜出来,鹅黄色的长条形馍馍“浑身”蓬松。馍馍出锅后,王喜英便拿着一支沾了红色颜料的笔进行一道重要工序——点馍馍,几个小碎花便为这种长条形馍馍注入了“灵魂”。春节临近,近三十年没有“抛头露面”兰州传统美食——喜馍馍重新面市了。
1 喜馍馍“重现江湖”
喜馍馍是小金沟村的一道传统美食,以往只是偶尔在过年、嫁娶、办满月等喜事上才做,是祖辈传下来的一门老手艺,已有近三十年没有“抛头露面”了,到村里的年轻一辈几近失传。
这次喜馍馍“重现江湖”,是金沟乡副乡长、小金沟村党支部书记牟业琼卖力吆喝出来的。2021年12月,牟业琼专门在全村召开了一场动员会,村里有几户人家积极响应,重新支起了蒸笼。
“利用农闲时节蒸馍馍,喜馍馍是纯碱纯手工制作,肯定有人买。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我们村不能掉队。”牟业琼说,小金沟村有330户人家,全村主要的产业就是种植百合。眼瞅着村里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村委会就千方百计带动群众增加收入,想办法让大家参与进来。制作喜馍馍成为创造农业附加值的一项产业。
2 制作喜馍馍是一项技术活
王喜英说,制作喜馍馍的工序虽然简单,但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少。“前一天晚上就要把制作喜馍馍的面发上,次日清晨开始和面、放碱,最后加适量的姜黄到胡麻油里,再刷到揉好的面饼上。”王喜英说,制作喜馍馍是一项技术活,凭着多年制作馍馍的经验,一次性就把碱的量放到位,蒸出来的喜馍馍颜色和口感都刚刚好。
家乡的味道、传统的魅力,总是这样神奇地把天各一方的游子牵系在一起。“你看,这几个喜馍馍多俊啊!”从外地回来过年的胡先生拿着刚刚做好的喜馍馍,赞不绝口。
金沟乡党委、政府挖掘辖区各村非遗文化项目,以文化项目带动乡村振兴,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小金沟村委会筹建的喜馍馍4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已经建成。春节过后将实施一条龙生产,以此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高非遗项目附加值,让经济和文化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从文化振兴到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滕效宏苏晓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