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伏羲被称为华夏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甘肃天水是著名的羲皇故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祭祀伏羲属于规格很高的国家行为,绵延千年之久,其历史发展脉络可以这样概括:唐代就有编制、元朝推为医祖、明代确定待遇、清初犹存余音。与祭祀伏羲有关的故事也挺有意思。
01
唐天宝六年正月,玄宗皇帝因包括伏羲在内的三皇五帝“创物垂范,永言龟镜,宜有钦崇”,敕命将其正式纳入国家层面的祭祀范畴。《唐会要》卷二十二载:“其择日及置庙地,量事营立,其乐器请用宫悬,祭请用少牢,仍以春秋二时致享共,置令丞,令太常寺检校。”唐以后的祭祀伏羲典礼,据顾颉刚、杨向奎在《近代对于三皇的祭祀和信仰》一文里的考证,“五代扰攘,祀典多废,到宋代这三皇专庙的祭祀似已废弛,如今所见到的史料里便没有这种痕迹了。”但据今人研究,宋金之际,官方在河南陈州三年一祭伏羲陵,且在今天水卦台山建伏羲庙,官方与民间均有祭祀。
到了元代,祭祀伏羲的画风为之一变,三皇被官方认定为医药之祖,有资格在三皇庙里配享的变为十大名医,而主持祭祀仪式的则是医师。这算是元代的一大创举,按照顾颉刚等人的研究结论,元代官方之所以将包括伏羲在内的三皇演绎为医学名人,是因为元朝的皇帝们“不受重道轻艺的传统文化束缚,为了注意民生日用,觉得医术很该重视,所以模仿了儒学来办医学,模仿了孔子庙来造三皇庙。”圣旨一下,各地照办,三皇庙遍地开花,“和各县旧有的社稷坛与孔庙鼎足而三”。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元朝时与官办医学合署的三皇庙,虽然听起来规格高、编制多,但地方政府往往不给钱。元代诗人虞集的文集里,曾收录有江西吉安三皇庙田记一文;据其描述,当年的医学师生,不仅吃饭问题无法得到保障,甚至连祭祀三皇的费用,官方还要向他们摊派,简直是人神共愤。直到元顺帝在位时,有位乡绅实在看不下去,给三皇庙捐了若干亩学田,才使得此地祭祀伏羲之香火不至于灭绝,“计岁租之入得米一百五十石有奇,自是祭祀有备,师徒有舌食矣。”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元代秦州地方官府至少还能保障卦台山祭祀三皇的基本费用。
02
明朝初年,祭祀伏羲沿袭元制。洪武四年,朱元璋觉得把三皇奉祀为医祖值得商榷,说白了,就是规格偏低。据《明太祖实录》载,上谕中书省臣曰:“天下都邑咸有三皇庙,前代帝王大臣皆不亲祀,徒委之医药之流,且如郡县通祀,岂不亵渎?……宜令礼部会诸儒详考以闻。”礼部随即会同翰林院、太常寺等部门,组织专家论证,最后提出意见:“自今命天下郡县毋得亵祀,止命有司祭於陵寝。”也就是说,叫停地方公祭三皇,将包括伏羲在内的三皇五帝视同前代帝王,不单独立庙,仅祭祀于陵寝。只不过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在太医院内又有三皇庙之设,而且配享从祀的名医数量猛增至二十八位之多。中国古代民间本就信仰多元,加之普通百姓缺医少药,用顾颉刚的话说:“有了一班病民做拥护者,他们的香火是绝不会冷落的了。”上行下效,此后,地方三皇庙的香火逐渐又旺盛起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咱们重点聊聊天水伏羲庙。明正德十一年,巡按冯时雍以秦州为古成纪地,奏立伏羲庙于秦州北三阳川卦台之上。正德十六年,巡按许凤翔以卦台山祭祀弗便,复奏请立伏羲庙于秦州小西关现址。相较于各地伏羲、神农、黄帝三皇共祀的情形,秦州伏羲庙终于计划单列、自立门户了,成为全国唯一供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据清乾隆《直隶秦州新志》载,有明一代,秦州伏羲庙的公祭大典规格很高,亦很隆重。祭祀乐舞之制“一准孔庙”。每岁以春秋丁祭前一日,用官银办祭。具体规程为:“有礼部颁行祭文,秦州某官某钦奉上命致祭於太昊伏羲氏云云。祭品三十有六,牛一羊一云云。”祭祀乐舞包括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等环节。“乐器三十有六,乐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
及至清初,地方官员亦非常重视伏羲庙的修缮。乾隆五年,秦州知州李鋐将伏羲庙增修一新,并在伏羲庙西北空地“种花扩亭,以供游憩”。民国《甘肃通志稿》载,清嘉庆和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天水伏羲庙。但明末清初,天水伏羲庙的公祭大典从内容到形式逐渐缩水。据清乾隆《直隶秦州新志》载,“未知何时祭品止羊豕等,乐舞俱略,而银皆州官俱备。”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祭祀伏羲的祭品只有简单的猪羊,甚至连传统的乐舞都省了,仪式感简直没有,至于祭祀经费,全靠地方官自觉自愿凑份子解决,这搁谁身上也背不住啊。知州李鋐曾向藩司打报告,申请动用公款,恢复公祭伏羲旧仪,但是“议未定而止”,遂就此作罢。
现在的天水伏羲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抚今追昔,从这些小故事里,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缅怀与纪念人文始祖伏羲的厚度和温度。
文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史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