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社区工作岗位虽小,责任却不小,稳定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离不开广大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我市全面推行“345社区服务群众制度”,使其从市本级走向区(县、市),并依托“E宁波”移动终端,实时记录网格长(员)的走访轨迹、走访进度和走访内容,做到工作轨迹直观可见、工作绩效随时可查、社情民意即时反映,促进专职社区工作者“主动问需、主动服务”,确保社区一线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去年我们小区改造,她亲自监督施工,跑这跑那儿,非常辛苦,我们大伙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海曙区北郊社区老旧小区改造期间,小区居民看到,社区党委书记陈莺始终同大家一起,驻守小区,发动居民参与旧改监督,及时了解大伙儿的想法,安抚群众情绪,调解纠纷,并推动小区改造方案不断优化调整。
基层服务用心、用情,居民感到暖心、安心。镇海区蛟川街道东信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单佳晶在疫情期间带领全体社工坚守一线,日夜奋战,组织核酸检测、劝导居家隔离、核实登记信息、代配药品、转运特殊人员,带领辖区3400户9000余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骆驼街道新晨社区基于独特的年龄结构,针对社区儿童需求,打造了区首家“儿童专属”图书室,制定了首条儿童上下学公交专线“807专线”,下一步将筹划布局辖区儿童友好街区、组建儿童互助成长之“学伴小组”……
数字化时代,社区服务如何更加专业、精细、精准?我市以未来社区综合应用场景为切入点,依托社区(小区)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浙里办”APP等平台,倾心打造小区自助智办、代帮代办、掌上云办等为主体的家门口服务“一件事”,以人工智能+终端形式为群众提供24小时贴心政务咨询和办理,实现政务服务群众家门口“智慧办”“全天办”“零次跑”。
据悉,我市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通过“公益创投”“公益集市”“三百工程”等载体,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嵌入社区服务,通过“家门口”的专业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见习记者伍慧通讯员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