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的改革及其历史地位 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

时间:2022-11-10 13:57:27来源:三好财富网

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存在着许多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也正是通过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这两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功绩,使得苏联模式的创造者再也看不到它的弊端了,战后的苏联在斯大林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也就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了。1953年3月,斯大林的逝世为在理论上打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提供了机遇。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之一书记,并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于是一场历史性的政治经济改革,在苏联开展起来。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三:

之一,批判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这一时期苏联政治生活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开始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在深入批判个人崇拜的基础上,苏联还进行了加强集体领导,改进苏维埃制度、建立干部更新制度等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

第二,调整农业政策和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改革收购制度;减轻私人副业税收,有限制地鼓励发展私人副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给农庄、农场以较大的自 *** ;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取消拖拉机站;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投资等等。这些措施对苏联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些措施缺乏科学论证,急功近利。

第三,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赫鲁晓夫执政后,针对旧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1)在计划方面,逐渐将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各部和各加盟共和国,扩大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预算权。(2)对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进行大改组。(3)开展“科别尔曼建议”讨论,强调发挥经济核算和利润的 *** 作用。“科别尔曼建议”讨论的意义在于明确指出了国家与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为以后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模式的故乡改革斯大林模式,面临的阻力是相当大的。正因为如此,赫鲁晓夫的改革更显得可贵。他向斯大林模式发动的这次冲击,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从改革的背景看,在斯大林执政后期,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改革是大势所趋。从这一意义出发,赫鲁晓夫的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其次,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选准了突破口。斯大林逝世前后,政治上最尖锐的矛盾是 *** 冤狱,赫鲁晓夫就从这里开始揭露个人崇拜的危害,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上,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赫鲁晓夫从农业改革开始,首先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因此,赫鲁晓夫的改革是符合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矛盾的迫切需要的。

当然,赫鲁晓夫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不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他更多地把精力用在对斯大林本人的人身攻击上,较少探讨斯大林模式产生的根源和弊端。赫鲁晓夫的改革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斯大林模式的明显不适应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叛逆者。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