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8月3日电(程文超 范作言)河南嵩县,地处伏牛山北麓,是典型的山区县。近年来,嵩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颁布了多个养殖扶持计划,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这其中涌现出不少“80后”的身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成为十里八乡颇为有名的“新农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牧羊女”陈静晓
陈静晓在羊棚里观察小羊进食情况。
“八月份准备上满栏,大概2500只左右。”酷暑时节,河南省嵩县何村乡41岁的陈静晓正在自己的羊棚里规划着八月份的“羊羔上棚计划”。
望着栏内一只只嗷嗷待哺的小羊,陈静晓满脸笑容,她的举手投足都会引起羊群的注意。“养了快十年的羊了,村里的人都习惯喊我牧羊女。”
作为一名“80后”,2007年,陈静晓和丈夫像众多村子里的年轻人一样,到大城市里打过工、创过业,2009年,20多岁的她决定返乡创业。
创业初期,陈静晓并不顺利,因为经验不足,市场把握不准,创办了4年的奶牛养殖场生意惨淡,濒临破产。但她并不气馁,2013年,陈静晓筹措资金,创办了嵩县钊鑫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养羊。
“最开始有75只羊,一个棚。”起步初期,虽投入不大,但市场价格飘忽不定,投资的钱迟迟不见回报。家人和村民们也对她的生意充满了质疑,“村里的人都说我干啥啥不行,养牛赔,养羊赔,家里的钱都快被我败光了。”
面对失败,陈静晓坚持了下来,她不断学习最新的政策和经营知识,了解周边地区养殖情况,在学习中寻找商机。
经过4年的沉淀,2017年,陈静晓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在县里惠农政策的帮扶下,陈静晓成立河南省洛阳钊隆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扶贫+健康+市场”的创新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县的农户养殖“育肥羊”达25000余只,公司年产值达1500万元。
主播正在直播带货陈静晓公司出品的“生态有机肥”。
不仅如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陈静晓也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循环农业”的新路子。她利用牛羊粪,转化生产出了“生态有机肥”,利用区域优势和一股韧劲自愿保护了濒临灭绝的稀有品种“豫西脂尾羊”……
在她的不断“折腾”下,这位“80后”“牧羊女”蜕变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2021年3月,陈静晓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等过段时间,羊栏满了,村民们的分红就不发愁啦。”陈静晓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新“牛仔”王会生
王会生在清理牛棚。
见到王会生的时候,他正在自己的家庭牧场里清理杂物,烈日下汗如雨下,衣服已全部湿透。“牧场主要由我自己打理,每天隔两个小时进来一次,拌草、喂牛、清粪、冲洗,挺充实的。”提起枯燥的养牛生活,王会生颇为乐观。
现年39岁的王会生,2002年12月入伍当兵,2018年底退役返乡后,了解到闫庄镇有着深厚的黄牛养殖传统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经过慎重考察后,决定在店上村黄牛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养殖棚,发展黄牛养殖业。
起初,他对养牛并不熟悉,只是跟着别人学,“庄稼活,也好学,人家任何咱如何。”王会生笑着说。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养的牛有掉膘现象。经请教专家才明白,养牛不仅是要专心,还要细心,更要有耐心。
2022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他决定对老旧牛棚进行翻建和完善,养殖规模从原来的20头提升到50头,并且专攻母牛繁殖,公牛犊或者自己养,或者卖掉。“今年收入应该可以吧,差不多可以达到一二十万元。”王会生说。
王会生所在的店上村黄牛养殖示范小区是嵩县闫庄镇投资320万元兴建的,通过盘活店上村闲置牛场,改造翻建13间老旧牛场,目前店上村黄牛养殖示范小区养殖户达到28家,实现统一培训、统一防疫、统一饲草供应、统一粪污处理。
同时,店上村成立黄牛产业发展服务站,为养殖户配备专业养牛“服务官”团队,为养殖户在养牛过程中的交易、防疫、育苗、政策咨询和宣传等方面提供服务,提升养殖户的技术水平。通过资源整合,店上村逐步形成了以黄牛育肥、母牛繁殖、存栏交易为主的黄牛养殖基地,今年以来,该村黄牛养殖规模已超过1200头,其中存栏610头,出栏618头。
以“养殖小区+养殖户+农户”的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村内养殖户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扩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据介绍,店上村黄牛养殖示范小区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6万元到10万元的收入。
“每天看着自己喂养的小牛犊慢慢长大,这个过程很有成就感。”王会生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今年打算再贷一些款,继续扩大牧场规模,力争把收入再提高一些。”
现代“牛经纪”白冰川
白冰川在为牛“打扫”卫生。
在嵩县闫庄镇店上村的一块滩涂荒地上,简易的牛棚、堆放的牛草、不大的冷库、低矮的小屋构成了一座占地4亩多的简陋院落。烈阳下,35岁的白冰川正在为牛添水加料。他说:“牛很温顺,只要有吃的喝的,长得很快,如果是育肥牛,两三个月就可出栏了,拉到市场上就是钱。”
白冰川口中的市场全称中原黄牛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牛市),位于河南省嵩县闫庄镇闫庄村南。该市场占地20余亩,逢农历双日大集开市,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区域内外知名产业品牌。
在这个流传近百年的牛市上,参与交易的中间人被称为“牛经纪”。这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仅闫庄镇就有50余名“牛经纪”,而白冰川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这里买卖牛,价格不能喊出来,买卖双方须通过经纪人在衣服下摸手谈价,也叫摸码子,手一摸,1万3,1万4……价格就这样产生了。”说起这个古老牛市里的门门路路,年轻的白冰川充满了热爱。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跟随村子里的长辈到牛市上玩,一来二去就掌握了很多牛知识,长大后便开始养牛。
“一年从我手里卖出的牛大概有四五百头,一般的牛,我打眼一看就知道多少斤。”凭借这方面的“特长”,他顺利成为了“牛经纪”。“买卖牛是一本良心账,市场上稍微有一点点偏差,就会影响养牛户的收入,不能马虎。”白冰川说,“牛经纪”高度讲诚信,这也是黄牛交易市场经久不衰、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
不过,和传统的“牛经纪”相比,白冰川更有时代感,他不仅要关注周边地区的牛市,还要及时掌握全国的行情。“几乎每周都要与南方的同行通气,密切关注活牛、牛肉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赚到钱。”白冰川说。其实,白冰川的主要收入并不是牛市上的佣金,而是通过育肥牛的喂养、交易赚钱,仅此一项,就远超“牛经纪”的佣金。
“现在我们的生意都做到了南方的广东、福建,他们也很喜欢我们这边的牛,每个月要拉过去几大车。”谈起生意,白冰川很兴奋,他说:“一头育肥牛能挣千把块,再加上政府的补贴和保险,一年下来卖几十头,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白冰川笑着说。
嵩县牛羊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与支持,2022年8月,嵩县出台了《嵩县支持养牛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俗称牛十条),在母牛、牛犊养殖,“托牛所”建设,规模化养牛场、牧草种植、黄牛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链条化、全方位补贴。截至目前,嵩县的牛、羊总饲养量分别达11.15万头、20.03万只。
3月21日,河南省首家具备“线下线上同步交易”职能的“牛交所”在嵩县挂牌运营。未来,嵩县将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在养殖业实现新的突破。(完)
白冰川饲养的肉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