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努力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立足工业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10-10 08:26:41来源:南方日报

9月28日10时起,历时7年多建设、被称为“世界级挑战工程”的汕头海湾隧道正式通车,这对汕头加快构筑“一湾两岸”城市发展格局,增强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既利经济发展,又惠民生建设,是汕头持续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年来,汕头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汕头抓牢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汕头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部署深圳汕头深度协作的重要机遇,提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全力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得到全市上下和海内外侨胞的高度认同,形成了心齐气顺、政通人和的发展态势,为推动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注入强劲动力。

奋斗岁月

强支撑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

位于南澳县勒门岛海域,35台风机呈两列纵队矗立于海上,每台风机的轮毂距离海面103米,风机扇叶长75米,它们迎风而立,阵容壮观。这是汕头乃至粤东地区第一个开建投产的海上风电项目,于去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预计年发电量7.5亿度、实现年产值超5.6亿元。

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及投产,像这样的案例,这一年多来在汕头屡见不鲜。在这背后,是汕头立足工业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

奋进新征程,汕头聚焦改革开放初心和经济特区使命,总结剖析经验启示、优势短板,旗帜鲜明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总体思路,并将其作为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的主题,谋划构建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大健康为引领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活力特区加快建设。

抓住主导产业这一“主力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汕头制定出台《汕头市促进经济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及系列配套措施,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七个一”机制,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今年以来,汕头每个月以抽签形式在各区、各功能区举办6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现场会,持续释放大抓工业、抓大产业的强劲动力。

多措并举下,汕头持续迸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新能源产业支撑力量日益雄厚,汕头成立市风能协会,上海电气主机厂、发电机项目正式投产,亚洲最大容量(11兆瓦)海上风机在汕头总装下线并成功并网发电,大唐南澳勒门Ⅰ海上风电项目并网投产,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落地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加快建设。

汕头还积极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区域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并完成一期建设,广东移动AI创新应用中心开工建设,举办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协议总投资额超315亿元,预计带动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传统产业蓄势再出发,汕头成立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推进纺织服装“四大工程”,圆满举办首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累计实现意向签约和成交金额90亿元。

数据显示,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起到支撑作用。1—8月,“三新两特一大”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9.1%,投资增长9.3%,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

拓发展打造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

在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著名侨乡,素有“番客村”之称,现有旅外乡亲约1.3万人。年来,东湖社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整理、提升侨村人文景观,讲好侨村故事,建设具有潮汕文化特色又兼具侨文化元素的“最美侨村”,唤醒众多海外侨胞的乡愁记忆。

东湖社区建设“最美侨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是汕头打造聚侨惠民和美侨乡的缩影。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年来,汕头坚持以侨文化为依托、以民族情感为纽带,做实做优做强侨乡品牌,打造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侨”文化在汕头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年来,汕头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全力推动“八个一批”工程落地,推进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中山纪念亭、西堤片区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新增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投入使用。

侨资在汕头外商投资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汕头努力把侨乡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成功获得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主办权,凝聚起海内外侨胞和潮汕乡亲关心支持汕头发展的共识合力;积极筹办汕头投资环境推介暨悉尼招商服务机构签约仪式,开展汕头和马来西亚柔佛州经贸合作“云对接”,举办汕头市海外侨商线上推介会,多渠道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打造和美侨乡,离不开推进乡村振兴。汕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驻镇帮镇扶村,抓住省、深圳市帮扶契机,落实中央衔接资金和各级驻镇帮镇扶村资金13.85亿元、实施项目520个;启动1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政村文明创建达标率100%;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加快打造粮蔬、水产、畜禽3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汕头市预制菜品牌建设十大行动,努力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侨乡,孕育了悠悠乡愁、联结着浓浓乡情,是海外乡亲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汕头正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立足侨乡优势和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打造一个个美丽侨村,不断丰富“和美侨乡”的内涵。

增效能打造文明宜居的粤东明珠

国庆前夕,汕头内海湾两岸市民群众翘首以盼的海湾隧道建成通车,并免费通行,行车时间由此前的40分钟缩短为6分钟,广受好评。“在海底隧道公路上驾车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很新奇。”经常往返金、濠江两地的车主刘先生在隧道通车之日抢先驾驶体验时说。

市民欣喜感慨,因为海湾隧道,汕头这颗粤东明珠一下耀眼几分。事实上,海湾隧道只是汕头高水打造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其中一个亮点。年来,汕头主动扛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聚焦区域协调发展,超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致力打造文明宜居的粤东明珠。

汕头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汕北大道、中阳大道、海湾隧道建成通车,牛田洋快速通道工程主桥顺利合龙,汕汕铁路项目全面铺开建设,汕头高铁站及枢纽一体化工程加快建设,广澳港疏港铁路、粤东城际铁路启动建设,漳汕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汕头向海而生,是一座具有开放基因的城市,年来港口设施得到快速完善提升。广澳港区二期工程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广澳港区防波堤工程和航道二期工程全面建成,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广东粤电汕头LNG接收站配套码头工程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已开通19条外贸航线和25条内贸航线,航线网络基本覆盖东南亚主要港口和国内沿海各港口。

在推动城市提质发展上,汕头还提出高标准建设区域“四高地两中心”。其中,打造区域教育高地,2022年新增7.84万个公办学位,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落成招生,汕头大学东校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南校区加快建设;打造区域医疗高地,汕头市中心医院等22个项目加快推进,市中医医院、市皮肤病防治院投入使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成功晋级“三甲专科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年来汕头持续推进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城乡环境品质,让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色更足。在此基础上,汕头全面启动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市容“六乱”、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重点领域综合治理,“一点一策”整治中心城区67个易涝点;深化拓展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汕头好人等推荐评选和学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文明水

赓续奋斗

奋力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对汕头来说,发展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尤为重要。工业是占汕头市GDP比重最大、对GDP增长贡献率最高的行业,稳住了工业,才能稳住经济;壮大了产业,才能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汕头引导全市上下拿出“起跑就是冲刺、开赛即是决赛”的干劲,迅速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热潮,加快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生动局面,为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要素保障,汕头坚持抓“工改工”建台,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针对人多地少的现状,划定163方公里工业用地控制线,出台推进“工改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工改工”和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工改工”项目58宗,用地面积超3000亩;大型产业集聚区起步区内2500亩用地成片开发方案获省政府批复,计划总投资约25亿元的“四横两纵”道路基础设施项目预计第四季度开工、签约。

围绕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汕头提出5年打造7000亿元产业集群的目标,并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加强“一把手”抓招商引资,汕头市委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带队精准招商,走访华润集团、招商蛇口、格力电器、立讯精密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推动总投资额超50亿元的立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心等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3个季度共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额430亿元。同时持续强化深汕深度协作,汕头(深圳)协同创新交流中心投入运作,引入32个产业项目落地、总投资额186亿元。

与此同时,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四大行动”,搭建产业创新要素交流、仪器设备共享、科研人才流动等服务台,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持续积蓄产业发展动能。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谋划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聘任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彻底消除“重人情、轻规则”的不良风气,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是汕头实现迎头赶上的必由之路。汕头将聚焦省“双十”产业集群,深入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培育计划,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谋划办好海上风电国际论坛、新材料高峰论坛、澄海“国际玩博会”、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以及下一年度的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等重大产业活动,进一步擦亮产业发展名片。

一线案例

练江流域整治

向2.0版本跃升

凉风,穿过青山间,拂过练江面。在潮阳区金浦街道梅东村,年过六旬的郑坚德与老友漫步在练江边的梅花湿地公园,欣赏着碧波绿叶,回忆着年来练江从脏乱黑臭变成干净清澈的一幕幕,发出啧啧称赞。“短短几年时间,练江水质变清了,还建成了湿地公园,让群众有了休闲好去处,人居环境比之前好多了。”他如是感慨。

练江被誉为粤东“母亲河”,曾是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两条河流之一。自2018年6月以来,汕头市以决战决胜之势抓整治、建设施、促转型,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练江流域水质持续好转。

伴随着练江流域整治,汕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推进印染企业“弃污进园”。2018年12月31日24时,汕头练江流域183家印染企业全部停产,潮阳、潮南两区纺织印染产业同时按下了“暂停键”。

暂停,是为了更好地整装前行。潮阳、潮南两区相继加快建设印染环保中心,将拟保留的印染企业集中到园区发展,以实现规范化建设和集中管理集中治污,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污染有效治理。如今,经历了阵痛期的印染产业卸下了污染的包袱,迎来了行业的重生,仍然是汕头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通过截污控源,练江水质持续得到改善,带动流域环境整体提升,进一步推动各地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最直观的是,沿岸很多村居纷纷围绕“水”字做文章,把沿岸的荒地重新规划建设成一个个公园,诞生了七星墩华美社区湿地公园、和大桥滨江公园、梅花湿地公园等亲水设施,让城乡宜居环境的成色更足,不断提升周边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成果来之不易,汕头持续巩固深化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成效,市领导严格执行驻点办公制度,推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从1.0向2.0版本跃升,练江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全市5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昔日“黑练”变“白练”。

值得一提的是,练江流域的根本好转,有力推动汕头形象回归、信心回归、潮商回归、效率回归。年来,越来越多的潮商返乡投资建设大项目就是最好的例子。“练江环境这几年变化很大”“30年前的清绿感重现了”……几年逢春节、清明节等重要节假日,在外潮商返乡探亲期间,总能听到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

面向未来,汕头明确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把务实管用的治污好经验坚持下去,加强日常监管巡查,强化流域各市协同配合,确保水质持久稳定达标,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场景持续下去。(●南方日报记者黄嘉锋)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