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汕头市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环境质量状况,公布了环境空气、水环境、海洋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等多项指标。从一组组亮眼的数据看,汕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绿色日益成为汕头发展的鲜明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推动美丽汕头建设。
今年4月,汕头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会,对汕头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印发实施《汕头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汕头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汕头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引领。
从推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提档升级,到开展百日攻坚合力护航“汕头蓝”,再到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实行清单化管理……汕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步履不停,坚定有力。
深秋十月,漫步汕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图景正不断呈现。
练江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过去的练江水就像一条‘黑龙江’,现在水清了,人气旺了,村民感到很幸福。”在汕头市潮南区东溪村,村民郑文杰这样感慨。
说起汕头的生态环境保护,练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郑文杰口中的村居变化,正是练江流域治理成效的缩影。
自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以来,汕头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系统治污、源头治污、科学治污,全力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
4年来,练江流域先后建成1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2个工业污水处理厂、79个农村分散式一体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98.25万吨/日,配套管网8144公里;2个生活垃圾(含污泥处置)焚烧发电厂投产,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4000吨/日、污泥处理能力280吨/日;2个印染园区吸引174家企业进驻,144家企业已投产,基本实现流域内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入园企业全覆盖。
与此同时,“五清”、生活垃圾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环境违法行为打击、“散乱污”整治五大专项行动同步推进,常态化控污保洁机制建立,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行动逐渐覆盖干支流。
强化截污控源和深化干支流综合整治的精准发力,让昔日的“污染典型”蝶变成“治污典范”。数据显示,2022年1—8月,练江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15条重要支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均值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以上。
“我们欣喜地看到,练江流域不仅水环境变好了,生物多样性也逐渐恢复。”汕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燕飞表示,通过水生态调查评估,练江流域底栖动物种类逐渐增加,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评估显示,练江流域有鱼类34种,其中既有常见于餐桌的青鱼、草鱼等,也有河豚、白条鱼等对水生态要求较高的鱼类。
练江的变化有目共睹,但整治的脚步仍未停止。
“未来3年,练江整治将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从‘1.0’向‘2.0’版本提档升级。”刘燕飞告诉记者,练江流域整治将坚持以“三个结合”为抓手,将阶段性治理举措和长远性治理机制相结合、将练江整治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生态环境改善和群众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实施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群众体验共3大类30项重点项目,推动练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和实现。
其中,2023至2024年将集中力量推动先行示范区建设。选取约309平方公里练江下游河口区作为实践探索区域,通过建设多级湿地系统、碧道及缓冲带,实施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生物多样性野外观察站、智慧监管系统、促进生态旅游等项目,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路径和机制。
2025年起,汕头市将在练江流域总结推广先行示范区经验模式,以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等项目为抓手,全面推动重点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与实现,构建全流域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将练江整治打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基地。
搭建多元参与“大环保格局”
相似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水环境以外的其他生态保护方面,汕头也持续深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以系统整治、源头截污和综合治理为理念,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思路,以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深入打好水、海洋、大气、土壤、农村污染防治五大攻坚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9月,按照省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工作部署要求,汕头强化责任担当,紧盯目标任务,高标准、严要求、实举措落实百日攻坚行动。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汕头成为省内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享受着滨海城市的独特魅力。在广东唯一海岛县——南澳岛,蓝天白云和山清水秀刷爆了网络。
而这背后,离不开汕头科学精准的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措施。假期内,汕头生态环境系统全员行动、全域覆盖、全程常态,做好国庆假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力守护“汕头蓝”。
在此基础上,汕头还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风险防控体系、法治体系。同时,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推动各地各部门共担共治、全社会群策群力,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大环保格局”。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0年以来,汕头AQI(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大气6项主要污染物防治全部达标,空气质量排名稳居全省前列。
水环境方面,5个国考断面均达到国家、省的考核要求;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和18个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源水质保持100%达标,有效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逐年上升,由2018年88.9%上升到2021年93.9%,南澳县青澳湾获评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此外,汕头安全利用类耕地和严格管控类耕地措施100%到位,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土壤环境总体保持安全,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打造绿色美丽宜居汕头
位于汕头市金平区的牛田洋大堤,放眼望去的水域滩涂种植一大片红树林。这道“海上绿色长城”,不仅为鸟类提供丰富食物源及栖息繁殖场所,还构筑起一幅具有独特滨海人文景观的绚丽风景。
从牛田洋沿着汕头内海湾一路向东,跨过南澳大桥,到了南澳岛最东端的青澳湾,“水清滩净”是海滩的基础底色。自2018年以来,青澳湾海水质量逐年提升,水质稳定达到一类,“鱼鸥翔集”成为日常可见的特色景致。游客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2021年游客突破800万人次,逐步形成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从保护红树林到打造生态海岛,从提升水环境质量到护航“汕头蓝”,从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到把万里碧道建设列入汕头十大民生实事,汕头坚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聚焦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质量改善、生态保护、风险防控、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等重大领域,着力打造绿色美丽宜居汕头。
据了解,接下来,汕头将在五大方面发力,系统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其中包括:积极推进南澳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和碳普惠工作,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和行业实施碳达峰行动;抓好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加大水生态系统保护、提升水生态修复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土壤污染监管,持续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宜游相得益彰。
《汕头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到,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重点河流的主要及重要一级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全省前列,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和县级以上医疗废物均得到安全处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稳定,碳排放强度达到省下达目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环境更加绿色宜居。(●文/图南方日报记者杨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