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夫妻办抗癌厨房,炒菜只需要1块钱,20年来从不打烊_全球速讯

时间:2023-04-30 19:07:38来源:艺述史

文案|艺述史  

艺述史官方原创


(相关资料图)

孩子想吃一口妈妈做的饭

01 

2003年春天的清晨,江西肿瘤医院的小巷子旁,一个早点摊点起了炉火。

一对夫妻推着轮椅来到摊位前,可他们并不是前来买早点的。

“可以借用一下你们的炉子吗?孩子想吃一口妈妈做的饭。”

摊主万佐成和熊庚香非常疑惑,但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还是把炉子空出来,让他们使用。

原来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孩子得了骨癌,已经在医院吃了很久的盒饭,就想尝尝以前家里饭菜的味道。

他的裤管空荡荡的,显然是截了肢,身体虚弱瘦小,可是他苍白的脸颊却被炉火照亮了。

热油在大火中发出滋滋的声响,一顿可口的饭菜出锅,吃完饭后,夫妻向摊主夫妇道谢。

他俩望着这对夫妻远去的背影,还不知道以后会有更多的家属前来借一把炉火。

02 

凌晨4点,万佐成和熊庚香准时醒来,开始了他们忙碌的一天。

1993年开始算起,他们已经经营这家早点摊30年了。

在其他摊位上,都会卖些时兴的早餐,一份都要五块十块不等。

可是他们的摊位却与众不同,夫妇二人不卖早饭,而是专门把炉子租借给别人炒菜用。

炒菜1元,炖汤2.5元,米饭1元,再收取些煤气和调料的成本费。

或许会有人好奇,窄窄的巷子被几十个灶台占满了,究竟是谁会来这里做饭啊?

别着急,跟随着时间的脚步,6点多钟,这个摊位上的第一个客人到了。

小琳是这里的常客,她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来给丈夫煮面条。

她的丈夫因为常年从事建筑装修行业,患上鼻咽癌已经十几年了,她正在陪着丈夫住院。

作为癌症病人,在饮食上往往有很多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除了严格的药物和放化治疗外,“吃”,是最重要的事情。

小琳的丈夫小汪为了治疗癌症已经花了很多钱,加上忌口的东西又很多,因此自己做饭带来医院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饭店卖的饭也不是不好吃,可就是妻子炒出来的这一手好菜最香。

有时他也会和妻子一起来到炉子旁,两个人一起炒菜,就仿佛回到了以前他在家里握着妻子的手颠勺。

小琳一边煮着面条一边跟熊庚香聊着丈夫的病情:

“小汪最近精神状态不错呢,看样子治疗还是有效果的嘛。”

说完,她从另一个锅里盛出一碗大补的鸽子汤,虽然治疗癌症的花销挺大,但丈夫也要吃得精细些。

而这顿饭,万佐成和熊庚香只收了不到五块钱。

截止到2020年,我国全年新发癌症约457万人。

平均每天超过1.2万人确诊癌症,每分钟约有超过8个人被确诊。

像小琳这样的癌症家属只多不少,高昂的治疗费用拖垮了这些家庭,亲友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更令他们悲痛。

很多人只看到了癌症病人们临终前的痛苦,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家属也承受着同样的煎熬。

通常为了省钱,很多家属都吃不上一顿好饭,常常就是匆忙扒拉两口饭,就开始照顾病人。

而且外面卖的炒菜盒饭,有很多并不适合病人去吃,想要兼顾到病人的忌口又让他们吃好,成为了家属们最头疼的事情。

有些离医院近的家属,多半都会选择自己做饭带饭,但还有很多人是从外地千里迢迢赶到南昌治病的。

万佐成和熊庚香的摊位恰好就满足了这些病人家属的需求,除了能节省些饭钱,更多的是可以尝到一口“家”的味道。

他们永远都忘不了2003年的清晨,那个孩子原本虚弱的生命力,突然被炉火点燃。

长期的病痛已经把他折磨的不成人样,可是眼神里对母亲亲手做的饭菜的渴望却是如此浓烈。

当炉火被点燃的那刻,本来沉寂在他心底的生机又复苏。

如果非说是某种力量促成了这样的场景,那么这个力量的名字,应该被称作“家”。

当一个人命不久矣的时候,他想到的肯定不是活不下去的绝望,而是如何更好地把握所剩无几的时光。

“民以食为天。”

吃饭,作为人生中的头等要事,则是最先被考虑的事情。

在死亡面前,活着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那种想要回归家庭的念头愈发强烈。

即便身处医院,但心中无不感念着家里的一点一滴,家人亲手做的饭菜就是最好的象征。

万佐成和熊庚香好心借炉灶的事情在附近传播开,越来越多的家属来找他俩借炉火做饭。

夫妇二人索性搭起来一个厨房,专门供这些家属来此做饭。

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到后来的成百上千人,一到饭点,窄窄的巷子里就挤满了做饭的人。

等到了中午,一位特殊的女士引起了万佐成的注意。

她在巷子口四处张望着,也不进来做饭,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突然她哭了出来。

万佐成连忙上前询问这位女士是不是需要什么帮助,这里的厨房是可以借火做饭的。

那位女士却摆摆手,哽咽着说:

“没事,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只是有些触景生情而已。”

原来她的父亲早就因为癌症去世,她听说了1块钱可以借火做饭的事情,就从外地赶来想看看这里是什么样子。

她的父亲生前没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唯一的遗憾就是因为住院加上她的工作太忙,没能吃上一口闺女亲手做的饭。

她每次想到这件事,心中就一阵抽痛,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抽出时间来给父亲做一次饭呢?

要是父亲曾经住院的附近有这样的厨房,是不是父亲就可以没有遗憾地离开了呢?

说着说着,她双手掩面哭泣起来,熊庚香连忙把这个年轻的姑娘拉到锅前。

“这样吧,既然来了你就做做饭,我和老万尝尝你的手艺。”

一顿香喷喷的饭出锅,他们夫妇二人陪着这位女士吃了顿饭,劝她要往前看。

人生离别皆是常事,虽然父亲不在了,但是你做饭的手艺在,父亲那么喜爱你的饭菜,肯定也会理解你的忙碌和辛苦。

“如果还是难过,就经常来这里看看,我们都在的嘛,这里是个大家庭。”

03 

其实万佐成和熊庚香的厨房最开始是免费的,但随着做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家属都过意不去。

大家劝他俩稍微收点钱,不然光靠早点摊的收入无法维持炉灶出借的消耗。

架不住家属们的热情,他俩把炒菜一次的价格定位5毛,2016年随着物价上涨,又调整到一次1块,之后就再也没变过。

为了满足更多的家属前来做饭,他俩还把最初的6个炉灶增加到了30多个。

短短20年间,光是炉灶和刀具就更新迭代了好几套,他俩总是买最好用的那套。

甚至后来夫妇二人还搭了一个小房间,为病人家属提供住宿。

“我们就是要和癌症打仗,能帮一点是一点。”

这条小巷里,家属们相互抱团取暖,就这样慢慢地组成了一个对抗癌症的大家庭。

日头西斜,到了傍晚的饭点,黄大爷提着一袋子的菜和肉来了。

他快70岁了,还能熟练地洗菜择菜,手起刀落,眨眼间肉就被片成了薄薄的一摞。

可是放在以前,黄大爷可是连刀都不会拿的。

“我的妻子20岁嫁给我,到现在45年了,以前都是她做饭。”

妻子照顾了他一辈子,没成想晚年病倒在床上,换成了黄大爷来照顾她。

一开始黄大爷连勺子都握不稳,但架不住妻子想吃家常炒菜的恳求,只好来到万佐成和熊庚香的厨房寻求帮助。

大家都围上来,你一言我一语的指导着,慢慢地,黄大爷只需要十来分钟就能炒好两道弥漫着香气的炒菜了。

在众人吵闹的聊天声中,小萍也炒好了两道菜,她和黄大爷一样,最初也不会做菜。

她的妈妈被查出了子宫癌,以前都是妈妈做饭给他们兄妹三人吃,可是现在妈妈拿不动饭勺了。

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她第一次来到这个厨房,笨拙地拿起刀。

旁边的大叔见这个年轻的小姑娘不会做饭,便询问了原因,亲自指导她该如何做饭。

“小心点哟,别烫着手。”

红烧排骨、鲫鱼汤、炒青菜……她从零基础变成了一位“厨艺大师”。

有时会有炒着菜就哭了的家属,你分不清他是切了洋葱,还是被油烟迷住了眼睛。

家属们不敢在病人面前展露悲痛,他们总是把乐观的一面留给亲友,这个小厨房就成了他们宣泄情绪的出口。

虽然大家聚在这里有说有笑,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家人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这个时候,万佐成和熊庚香就会把家属拉到一旁,给他们聊聊别的事情。

聊什么不重要,主要是得把人讲开心了,有时其他家属也会凑过来加油鼓劲。

“吃饭可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别伤心了,吃顿饭这难过啊,就过去了。”

医生老尚的妻子就是这样,从外地赶来陪丈夫看病,却得知他的时日无多。

丈夫学医救人了半辈子,到头来却确诊了癌症,还借了亲戚20多万,感觉人生没什么意思了,夫妻俩双双抱头痛哭。

熊庚香岔开话题,给老尚和他的妻子成了两碗米饭。

“你个大男人别哭了,多难看啊,你瞧瞧你妻子这么漂亮还来陪你呢!”

他妻子没忍住,扑哧笑出了声,嘴边还挂了个鼻涕泡。

肿瘤医院的医生都给来看病的患者说,如果实在是接受不了事实,就去找旁边厨房的那对夫妻摊主聊聊天,他俩可乐观了。

天色逐渐黑了下来,黄大爷也炒好了他的菜,潇洒地跟厨房里的家属们挥手告别。

“明天再见了!”

“保重!”

一句告别,一句保重,是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

最后一个做饭的家属也走了,燃烧的炉火熄灭,但是四周的灯火却随着夜晚的来临把医院附近的街景照亮如白昼。

04 

2021年3月22日,在南昌市政府的出资下,万佐成和熊庚香的这个小小厨房被彻底修整了一番。

原本露天的灶台上架起了遮风挡雨的棚子,脏乱的水泥地也被铺上了整洁的瓷砖。

还有相关的社会组织负责对接,为他们这个厨房提供新鲜的蔬菜和肉类,打算让这里做饭实现彻底的免费。

“新的环境建的好舒服哦。”万佐成开心地说道。

曾经他们还要因为恶劣的天气担心风吹雨打,现在就不用操心这个情况了,有人为他们伸手遮挡住了风雨。

现在唯一令万佐成担忧的就是,他已经快70岁了,害怕自己的身体吃不消,如果有一天自己离开了,那么这个厨房要怎么办呢?

他的女儿抱怨道:

“天天这么忙,也不知道休息,脑子都老糊涂了。”

其实他才没有糊涂,有的大老板知道了这对夫妻做的善事,特地要给他俩送一大笔钱表示感谢。

他就指着那些做饭的家属说,你别把钱给我,他们比我还需要钱,你去问问谁需要,直接把钱送过去就可以了。

他唯一希望的就是等自己百年之后,政府可以接手这个厨房,继续帮助这些家属,他们一大家子人可不能失去这个地方。

他们夫妻在这干了20年从来不打烊,做饭的火从来没停过。

这条巷子里的家属们走了一波又来了一波,哪怕他们夫妻不在了,这个“大家庭”也会一直团结地走下去。

END

关键词: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