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头条丨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龚桢梽: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的着力点

时间:2023-05-09 15:52:09来源:中慧智库

产业质量竞争力是反映产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纲要》明确提出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扩容提质、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促进经济循环畅通、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大力破解制约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的瓶颈难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资料图片)

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质量竞争力水平明显提高,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业体系完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基本构建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规模庞大。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崛起,支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0.1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3.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

技术实力雄厚。通过大力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计划,有力推进一批关键技术产业化,我国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迈上新台阶,从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到重大装备、重大工程,部分领域产业技术实现了“并跑”或“领跑”。

质量水平较高。通过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品牌建设,产业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7年达到93%以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商贸、旅游、物流等重点服务业质量明显改善。

但我们也需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产业质量竞争力还有待增强。如部分地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计量体系、标准供给、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第三方质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衔接不够,存在区域化、碎片化问题,国产成套装备操作系统、运行效率、使用寿命等相比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不强,在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企业分工协作等方面仍有不足;品牌仿冒、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在个别地方仍然存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扎实有效提升我国产业质量竞争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应认真落实《纲要》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统筹推进质量意识、质量技术、质量管理、质量设施、质量政策等,努力提升我国产业质量竞争力。

加强质量设施建设,增强服务保障。围绕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构建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在计量、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技术实力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质量服务企业。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技术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创新引领产业质量升级,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业质量提升攻关计划,开展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性能改进、软件系统开发等,破解“卡脖子”难题。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激励企业加大质量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推动产品服务升级,夯实发展基础。深入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持续高水平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不断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品牌。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供给。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以工业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完善质量配套政策体系,倡导“优质优价”,激励企业实施面向质量升级的技术改造,提升产业质量水平。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完善质量监管制度,加大质量惩罚性赔偿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质量社会共治,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引导消费者参与质量监督,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加强国际合作,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质量管理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