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逛博物馆 | 新京报专栏|头条

时间:2023-05-16 19:27:35来源:新京报评论
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一座好的博物馆,就是一所好的学校。

▲2023年4月29日,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外人流涌动。新京报资料图

文 | 落鑫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这个“五一”假期,北京故宫博物院游客如潮、人头攒动,甚至假期前一个星期故宫博物院就一票难求,甚至催生了高价代购、“黄牛”代抢;而远在西北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在“五一”假期正式开始前预约门票就早早售罄……这些盛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国内旺盛的博物馆参观需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其背后则是,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博物馆当作了解一座城市及其文化的窗口,把共游博物馆当作重要的亲子时光。此前,在求学欧洲的几年里,我就经常看到博物馆中温馨的亲子共游的画面,有时也会看到学校或幼儿园的老师组织孩子在博物馆中学习。

事实上,后疫情时代在不同城市游走,看着城市间相似的人潮汹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若不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什么样的场馆既应是城市的标配,又可以直观地把不同城市区分开来?而作为对城市空间感兴趣的教育工作者,我也在想:对带着孩子旅行的父母来说,哪里才是他们不应错过的城市会客厅?

这无疑非博物馆莫属。因为,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博物馆便成为了满足国民文化需要,构建美好生活图景的重要场地。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一座好的博物馆,就是一所好的学校,真诚地向他们张开怀抱,滋养其心灵,为其提供成长的可能。

▲陕 西历史博物馆资料图。 图/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媒体官方账号

好的博物馆必定是儿童友好型

与书本相比,博物馆可以构建或者还原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儿童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也就是说,好的博物馆能够将学习场景化。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有一座由真实民居构成的露天民俗博物馆,整个博物馆藏有从中世纪至今的挪威特色民居,散落在风景秀丽的巨大的公园之内。博物馆的展品,也没有深藏展柜之中,不是无法亲近的珍奇异宝,而是颇具日常性的普通人的居所。

无独有偶,在国内,在西安南郊的秦岭脚下,也坐落着一座关中民俗博物院,也是由从民间搜集而来的民居构成。孩子们在这些博物馆中流连,行走之间就完成了对民俗最好的学习。

因此,与书本相比,这类学习直观生动,可观、可触、可感,孩子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好的博物馆也必定是对儿童友好的,不会板起脸来说教,而是有料且有趣。

对儿童来讲,展厅中文物身上所蕴含着的古代文明的知识,或许是严肃且沉重的,在学校里,如果有家长生硬地将这些知识强行灌输给孩子,反而可能泯灭了其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大英博物馆通过精心设计“博物馆闯关”“博物馆儿童学径”等活动,就让严肃的古代文明的展品放下了身段,变成了儿童游戏的引子。

如在“博物馆闯关”中,博物馆就通过展品寻踪、动作模仿、展品讨论、细节观赏、摆拍留念等步骤,为儿童串联起从古埃及到罗马帝国,再到玛雅文明的众多展品,把儿童的博物馆参观从枯燥的文物认知变为趣味十足的挑战活动。

这些专为儿童设计的博物馆活动可参与,能游戏,有挑战,促学习。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活动方案均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且全部免费发布在博物馆的官网之上,供家长学习和参考。这些举措,无疑让博物馆成为了儿童友好与家庭友好社会建设的实践者。

在一些有着悠久的博物馆教育传统的国家,博物馆体验不仅是儿童课外的消遣,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比如,英国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其馆藏为基础,根据国家教学大纲,设计了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将相关学案和教案通过其官网完全公开。

这些课程一方面基于馆藏藏品,另一方面详细说明了其与国家教学大纲之间的关系,为学校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抓手,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偏重文化与历史的大英博物馆,则通过信息化资源的建设,设计了线上虚拟课程,为无法亲身访问博物馆的学生提供远程参访服务,并在参访过程中完成高质量的历史课程学习。

而这类课程,则是由博物馆的历史专家和教育专员共同设计的,既富有博物馆特色又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收费低廉,常态化供给,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热捧。

▲关中 民俗博物院资料图。 图/关中民俗博物院官方微博

带孩子逛博物馆会成为新时尚

当然,好的博物馆体验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良好的规划、科学的设计,并将儿童友好的理念落到实处。

很多地方的新建博物馆宏伟壮观,外部轮廓富于设计感,成为当地的重要地标,在外驻足,常会给人以震撼,但是靠近使用后,人们则会发现其高大上有余,亲近感却不足。

比如,一些博物馆门前修建了陡峭的楼梯,非数百步的攀登而不能进入其大门,对于婴儿车,或者是残疾儿童较不友好。一些博物馆的展柜位置过高,小朋友立起脚尖也很难一探究竟。还有很多博物馆布展枯燥,线索单一,说教痕迹明显,很难激发非专业人士尤其是儿童的兴趣。

近些年来,我国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博物馆成为“双减”后孩子度过校外生活的重要阵地。但与有着百年历史的欧美博物馆教育实践相比,我国博物馆教育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总体看,我国博物馆教育人才供给依然不足,优质博物馆教育产品供给较为匮乏。而这些都可能与博物馆教育领域专业人才的缺失有关。

在欧美国家,众多知名大学的教育学院都下设有博物馆教育专业,可以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各个层级的博物馆教育人才,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完备、教育体系完善,这对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我国的博物馆教育人才储备主要依赖文博、考古等高校专业培养,相关人才虽文博知识过硬,但对教育教学规律、博物馆与国家课程的衔接、家庭教育指导等领域可能较为陌生。

未来,让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得以更大的发挥,一方面需要博物馆强化其对自身教育职能的重视,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社会重视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强化人才专业化培养,以不断满足国人,尤其是儿童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博物馆往往赋予我们一个超越自身渺小边界的宏大坐标,促进人们去审视自身与文明及广袤自然的关系。博物馆促进了人类对于文化和自然的尊重,彰显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建立起人类探索美好生活的文明档案,时刻提醒着我们身世,并敦促我们为人类的未来而不断努力。

可以相信,今年“五一”假期里的博物馆热,并非一时兴起,在可预见的未来,带孩子逛博物馆定会成为国人的新时尚。为此,希望我们的博物馆能不断优化服务,努力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注脚,成为我国儿童成长发展的生动课堂。

撰稿 / 落鑫【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委员】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越
关键词: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