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孙燕姿”爆火之后,音乐何去何从?

时间:2023-05-31 11:28:08来源:观察网

“AI孙燕姿”强势出圈,成为新晋顶流。在这背后的是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不可阻挡的AI音乐潮流。AI介入后,给音乐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版权争议。面对冲击,政府在支持新技术的同时不断完善监管,企业基于自身利益提倡保护版权、升级服务体验、推动行业规范,歌手们尝试将AI用于辅助创作,民众则偏好玩梗。而在担忧之外,我们或许更应积极拥抱变化,AI介入后有望迎来全新的音乐时代。


(资料图)

作者|栀晞(文化产业评论作者、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时光

编辑| 半岛

来源| 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冷门歌手”“孙燕姿”回归。注意看,这位“杀出重围”的新晋顶流不是孙燕姿本人,而是“AI孙燕姿”。

“AI孙燕姿”生产力惊人,短短时间内翻唱的作品已超过孙燕姿本人出道以来发布的所有作品之和。

面对AI孙燕姿高产翻唱歌曲,粉丝们一边欢呼翻唱音频给他们带来听觉盛宴,一边也开始喊话歌手本尊,“饭碗有风险,赶紧出来营业”。

对此,孙燕姿本人回应:“你跟一个每几分钟就推出一张新专辑的人还有什么好争的。”

AI发展迅猛,歌手真的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AI介入音乐生产?是喜是忧?

AI音乐:早已在路上

其实,AI介入音乐作品的生产也并不是新鲜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产生过由计算机生成的音乐。1951年,一位程序员制作了历史上第一首电脑合成的音乐。1957年,有人借助自动计算机创作了弦乐四重奏《依利亚克组曲》。

后来的几十年内,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用计算机来生成人类音乐作品的仿制品,催生了虚拟歌姬诞生、丰富了AI赋能音乐创作。

1987年,一位美国作曲家展示了音乐智能实验(EMI)成果,他让EMI从许多人造乐曲中提炼共性创作元素,并以此为基础模仿了许多知名音乐家的风格。

2004年,雅马哈公司推出英语版的语音合成引擎Vocaloid1.0,人们实现了合成人声式歌曲的突破。

2007年,该公司第二代语音合成引擎推出,依托该技术,日本的克里普敦未来媒体公司推出了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其音源采样于日本声优藤田咲。

后来,初音未来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虚拟偶像之一,其代表作品有《甩葱歌》等,还带动了此后的虚拟偶像开发热潮。

之后,更多公司纷纷加入AI音乐赛道。一方面,他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更多种类的音乐,包括游戏配乐、助眠音乐、情绪音乐等,比如英国的Jukedeck公司创建了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来生成免版税的音乐曲目,为游戏开发商和企业提供相应服务。

另一方面,一些公司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为音乐制作人提供更便利的工具,比如英国的Vochlea公司开发的产品可以根据人声哼唱创建旋律。

AI还更深入地参与到歌曲创作中,比如2018年,索尼的人工智能作曲AI与人类作曲家合作完成《Hello World》音乐专辑,甚至其创作开始具备情感元素,比如AIVA系统可为娱乐内容创作情感配乐。

△图源知乎

到现在,可以看到更多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如字节跳动、苹果、谷歌、亚马逊等都纷纷开始投资AI音乐领域。

由此可见,AI技术与音乐的融合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提供了未来音乐创作的更多可能性,这也是它被资本看好的原因。

那么,“AI孙燕姿”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B站UP主们给出的解答是“So-vits”算法——可实现音色克隆。也就是导入真人的声音素材,用来训练算法,再通过模型推理,实现音色转换,从而生成AI歌手。

有贴心的UP主甚至已经发布了AI歌手训练教程。

可见,AI歌手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真人歌手的音色,而“AI孙燕姿”能从一众AI歌手中脱颖而出,则很大程度归功于歌手本人音色的独特性,但是AI歌手在情绪、咬字、换气等细节处理上无法做到完美。

AI冲击音乐行业,各方怎么看?

目前来说,AI介入音乐生产带来的最大的现实问题还是版权争议。

1、AI音乐作品生成过程涉及侵权风险

AI音乐作品的生成当前还依赖于对现成的人类音乐作品的深度学习与训练,其中包含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如流行歌手们发布的音乐作品,对此类作品的大量复制学习可能越过了“合理使用”的边界。如果将这种AI用于商业盈利,可能会招致侵权纠纷。

AI工具的使用者也鱼龙混杂,且民众对于AI作品多抱有好奇和尝试心态,但容易忽视其中存在的侵权风险。

此前,一位B站UP主曾将歌手林俊杰的肖像用于制作多个AI换脸视频,后被歌手起诉索赔二十余万元。

然而,前几天微博热搜又更新了“张元英ai换脸叶夕雾”的词条。网友们看得不亦乐乎,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觉得这一举动可能是侵权行为。

2、AI音乐作品是否拥有版权,及其版权归属暂无定论

有关AI音乐作品是否拥有版权的问题,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是AI不属于“自然人和法人”,有关AI音乐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也存在着争议。

此外,AI音乐作品的生成还牵扯到多方利益群体,包括AI工具的研发人员、使用者、投资者等。倘若AI音乐作品拥有版权,其带来的版权收益该如何合理分配到各主体身上也暂无明确结论。

长远来看,AI歌手强势出圈,“真假”歌手愈难分辨。AI介入音乐生产,似乎也正在加速蚕食人类的独创性。

那么面对AI给音乐带来的冲击,各方都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1、政府:支持新技术,但要顺势完善监管

各国都在积极推进AI领域的相关监管规定,对AI音乐的合理使用范围、作品标识、权益归属等内容进行了探索。

比如2021年9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提出了增进人类福祉、保护隐私安全等六项基本伦理要求,用来引导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健康发展。

2023年1月10日开始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中将深度合成技术界定为生成合成类算法制作音频等信息的技术,并对训练数据管理、内容显著标识、技术工具上线的评估等方面做出了基本规范。

2023年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意见稿中规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包括基于算法模型等生成声音等内容,亦即包含当前的AI音乐作品,国家支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同时对此类技术延申的产品或服务提出了伦理要求,提供者与使用者的责任、义务划分。

欧盟也发布了《人工智能法》提案,提出AI统一监管原则,还对不同应用场景的AI系统实施风险定级并分别提出规制路径。

2、企业:保护版权/升级服务体验/推动行业规范

不同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回应。

(1)保护版权

音乐公司手握众多艺人和唱片等资源。

面对AI生成音乐,一方面,他们快速拉响了警钟,号召保护人类艺术创作者及其作品的版权,并对AI音乐侵权行为表示不满,比如针对当前网上AI生成歌曲,环球音乐认为这些歌曲未经原歌曲创作者的授权,并告知Spotify等平台应防止AI从受版权保护的歌曲中抓取素材训练。

(2)升级服务与体验

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积极布局,顺势而变,优化服务与体验,发掘AI音乐的更多盈利可能。

国外流媒体平台Anghami尝试推出AI个性化播客,同时运用算法为用户生成音乐新闻片段。

音频社交与音乐交流平台SoundCloud则基于自身商业模式推出Fans tool工具,用来帮助艺术家与粉丝建立更深的联系。

国内的QQ音乐目前已推出AIGC黑胶播放器等依托AI实现的功能应用,更新用户体验。

(3)推动行业规范

平台服务型公司则基于自身平台特色规范内容管理。

知乎官方账号发布《关于应用AIGC能力进行辅助创作的社区公告》,提出该平台将通过打击批量发布AIGC类内容账号等途径来维护社区内容。

抖音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发布《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倡导针对AI生成的内容标识水印、元数据规范,方便用户辨识合成内容。

相较于前两个提倡规范与标识的平台,B站则鼓励大家通过AI技术创作创意内容并投稿,还发起了“虚拟之声创作计划”。

3、歌手:AI=工具 /中立

面对AI可能让歌手失业的风险,有人积极拥抱变化,将AI当作工具融入创作中,当然也有人保持中立。

加拿大歌手格莱姆斯(Grimes)则表示愿意开放自己的声音使用权但要求分50%版税,直截了当地划定了相关的权益分配。

中国台湾歌手陈珊妮发布新歌《教我如何做你的爱人》,这首歌由歌手本人调教,AI演唱。歌手本人表示,希望探索在AI发展迅速的时代,原唱歌手的价值。

电子作曲家Holly Herndon还引导了一种艺术家IP模式,她的团队制作了一种人工智能驱动的乐器,能够让任何人用她的声音唱歌,且其数字声音销售作品的利润由创作者、DAO和Holly本人共享。

面对AI孙燕姿的爆火,孙燕姿本人则表达了对AI发展势不可挡的认同——“你并不特别”“你已经可预测”“你也是可定制的”,但她仍以淡然态度处之,认为做自己就足够。

4、民众:娱乐玩梗

对于AI音乐作品,听众们更多是以一种娱乐态度观之。

比如在“AI孙燕姿”演唱视频的评论区,观众们似乎更爱打趣玩梗,认为当前的AI生成的音乐作品暂不及人类音乐家,坐等技术更新不如先看AI歌手刺激真人歌手多营业。

AI已来,慢慢走,向前看

未来已来,避无可避。在担忧之外,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积极拥抱变化,不妨多看看技术更新带来的好的变化。

首先,AI或许会鼓舞更多优秀作品诞生。

随着AI根据模型预测与推理歌曲的能力增强,在辅助人类创作者实现更好的效果之外,可能还会倒逼当前市面上一些“音乐裁缝家”们退出市场。

AI的不断进步也能敦促音乐创作者们思考人类与AI的差异性,更多地发挥人的创造性,运用创意表达为作品注入更多灵魂,传递情感情绪,输出对社会、对生命更多深层的思考。

其次,普通人的个性化创作或将实现。

随着AI模型降低使用门槛,简化操作步骤,我们或许能有幸看到一个“全民音乐制作人”时代——能够满足个性化创作需求,让普通人不用理解复杂的乐理知识,也能借助AI创作歌曲,表达自我。

当前网易就做了类似的尝试,上线了AI音乐创作工具——网易天音,简化歌曲创作流程,为普通人提供音乐创作服务。

最后,AI介入音乐生产后,人们喜爱的那些已逝艺术创作者们或许能重新开口唱歌。

比如江苏2022跨年演唱会上,周深和邓丽君同台演唱,这场穿越时空的演出也借助了AI和AR等技术。

未来这种类似的应用或许会更加广泛,有望看到更多穿越时空的“粉丝见面会”。

……

最后还是想说,“可人类也真是永垂不朽”。

慢慢走,向前看。

参考文章:

《2022年人工智能音乐发展现状:初创公司、音乐人及其挑战》

《具身、想象与共情:人工智能音乐生成与传播的技术现象学研究》

《“无人的音乐”——从编码器到人工智能作曲的主体异位》

《谷歌AI音乐工具公测,英国启动AI模型审查,网络表演市场营收近两千亿元》

《“AI孙燕姿”成顶流的时代,音乐版权如何保护?》

《深圳审结首例人工智能生成文章作品纠纷案 法院认定构成作品》

关键词: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