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的阳光照进孩子们的心扉

时间:2020-08-04 11:37:20来源:北京日报

“小康”一词来源于诗经,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恒久的向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从摆脱贫困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筚路蓝缕、风雨兼程,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文化涵养小康亮色,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活跃在山间、田野、村落,播撒文化火种,改善文化民生,为全面小康筑牢文化根基,让更多人享受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今日起,本版推出“礼赞——小康路上的文化扶贫故事”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近那些值得赞颂的文化扶贫人物,感受那些值得铭记的温暖动人瞬间。

三界峰,九嶷山北麓最高峰。这里的山路崎岖蜿蜒,云雾缭绕,一场小雨后,草丛上挂着水珠,野蘑菇从地里钻了出来。山中坐落着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大元村,交通不便,距离县城20多公里。

在大元村,超过半数儿童是留守儿童,然而,村里的孩子们并不寂寞,每天放学后,都能听到村里的大元社古琴声悠悠,欢笑声不断。孩子们一起画画、写诗、做手工,通过天文望远镜仰望星空,踏访大山深处认识各种草药。到了周末和寒暑假,大元社还会举办音乐会、观影会,让留守儿童在玩耍中接受艺术的启蒙。从2016年创办至今,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已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园。

放弃大城市生活

年轻夫妻回到山村

夏夜的山村没有城市里明亮的灯光,只有天上繁星点点。已是晚上十点,几个孩子还在大元社里和周燕一起玩着跷跷板。作为大元社的创办人,周燕很受孩子们欢迎,是这里的“孩子王”。

周燕是一名90后,2014年7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她的丈夫刘休是一名斫琴师,从事古琴艺术传承。两人都是湖南人,又都曾是留守儿童,“我老家在湖南益阳,小时候家里发了洪水,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得不出去打工养家,我也变成了留守儿童的一员。”周燕说,在留守儿童中,失学是一种普遍的情况。自己是幸运的,坚持上完学,走上了艺术道路。

2015年末,周燕第一次跟随丈夫回到他的家乡大元村。大元村全村有470多人,其中300多人在外打工,只有60多位老人和27名留守儿童守着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周燕看着孩子们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内心被狠狠地戳痛。“在极端缺乏爱与关注的环境里,他们眼神里有些害怕,但也释放着渴望。”

村里的留守儿童基本都是跟爷爷奶奶过,他们和爷爷奶奶的关系非常微妙,老人只要让他们吃饱就行,很少交流沟通,很多孩子沉溺于电子产品,从不分担家务,这让周燕很痛心。

顶着长辈的不理解和反对声,这对年轻夫妻决定,放弃在北京工作的优厚待遇,做一些事情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2016年,他们拿出在大城市打拼积攒下的积蓄,自费投入200余万元建起一栋两层高、面积240平方米的楼房,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天文望远镜、古琴、绘画等学习娱乐用品,成立了大元社留守儿童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免费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学习和娱乐的空间。

“我能走出大山,就是因为获得了足够多的支持和爱。”周燕决心,要用爱的力量去改变更多留守儿童的命运。

近五年坚守大山

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心

在大元社的门上,有一块木板,上面刻着几行字:大元社致力于环境保护,三农与扶贫,关爱老人妇女及儿童,公共艺术推广交流与文化素质教育。“我们并不是想让这些孩子都成为艺术家,而是让艺术给他们力量。”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周燕挨门挨户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她面对的是一个个复杂的家庭背景、一颗颗因缺乏爱和引导而封闭的心。

15岁的秀秀三年前从广东回到宁远,从跟着爸爸打工的流动儿童变成了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留守儿童。三年前的她因为不适应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性情暴戾,不停和弟弟妹妹打架,几乎每天都有人哭着向周燕告状。

“在繁丽的天空中/有一只马/马好像在喝茶/旁边有一颗星球 是木星/那里非常美丽……”加入大元社那晚,秀秀第一次用天文望远镜看星星,写下了《空中飞行的马》。周燕发现秀秀对植物特别感兴趣,就让她把喜欢的叶子捡回来画成画,一个月后秀秀竟然画成了一幅十米长的画卷。后来,大元社的老师带着秀秀把作品带到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其他城市孩子的作品同台展出。如今,秀秀变得开朗了,与弟弟妹妹的关系变得不再紧张,她还主动分担爷爷奶奶的家务活。

村里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非常压抑的家庭,性格非常孤僻,甚至做出自残举动。“我们通过艺术治疗和艺术陪伴,让他释放出内心的压力。他其实艺术天赋很高,眼睛看到什么就能准确地画出来,形状和比例很准确。”在接触绘画后,这个孩子做出来许多作品,一天他忽然对周燕说:“以前没有遇到你们,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就像活在一个盒子里面一样,我看不到阳光,觉得生活都是灰色的。阿姨你们来了之后,我就觉得我的世界有阳光了。”那一刻,周燕的眼泪掉了下来……

来大元社的孩子越来越多,周燕只好压缩自己的居住空间,为孩子们的活动腾地方。各种开支持续烧钱,大元社在开展到第三年时周燕感觉到压力最大,“我先生是做古琴的,会出售自己手斫的古琴来维持一些生计,有时候生活真的揭不开锅了,我也会去接一些设计的活儿来补贴家用。看到艺术让这些孩子发生变化,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力量。”

更多奉献者加入

让爱的力量延续

在周燕夫妇的感召下,一批从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毕业的艺术老师也来到大元村当老师、志愿者。

“我们每年都要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师生入驻村庄,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并利用周末、寒暑假等节假日,通过文化补习、艺术教育、生活辅导、户外活动等形式介入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中,让他们在玩耍的同时接受艺术的熏陶。”周燕说,目前大元社固定的老师有10位,每年还会有约40位志愿者来到这里支援。

2019年,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在民政局成功注册为公益机构,村里免费提供给大元社一个空间——大元村知青农场。近两年来,当地民政部门每年给予大元社十万元资金支持,一些社会力量也加入支援。大元社开始活化村里的一些传统的建筑,布置了公共大食堂、古琴空间等,并在今年4月启动搭建大元社露天剧场。未来在这个半弧形的剧场,孩子们可以表演古琴、吉他、戏剧,举办自己的艺术节。

这几天,周燕忙着准备暑假的森林艺术节,到8月中旬,曾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家园”巡回展第二站将来到大元社,把大城市展厅里的展览带到山水之间。大元社邀请了十四位当代艺术家入驻大元社,和宁远乡村孩子、乡村教师一起共创作品,还邀请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的艺术家家庭带孩子驻地创作,UCCA青少年筹备委员会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等全国城乡各地青少年也会共同参与创作。

“经过这5年的陪伴之后,孩子们的状态有了质的变化。我想通过这次艺术节,让外界看到我们孩子生长的力量。”周燕说道,大元社从留守儿童公共教育着手,但并不止于此,大元社的社区艺术实践,是希望用艺术活化乡村,激发乡村环境的自我生长和变革的内在动力,最终促成乡村的各个领域生态慢慢生长。“我想让孩子们获得艺术的滋养,在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之后,能回望他们的环境,像我们一样把这份力量延续下去。”(王广燕)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