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老弄堂“微更新”迎巨变

时间:2020-08-06 10:58:27来源:中国青年报

全国闻名的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边,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洋房院落里挤住着26户居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里,80多岁的老人生病要靠几位60多岁的老邻居抬着担架下楼;均价每平方米近8万元的新型住宅小区边,两层楼的租赁房里可能有3户26口人正在共用厨卫设施。

这,就是上海。半年多前,中央主要领导在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走访看到,城市的更新给在上海老旧小区、旧式里弄里生活的百姓带来可见、可感的真实改变。

26.1平方米“老破小”变身78平方米公寓

“等我装修好,欢迎你来我家做客。”7月18日,上海市杨浦区武川路222弄居民朱红光指着自家正在装修的两间公寓房说:“201室、202室都是我家,带独立厨卫,得房率很高。”

“独立厨卫”是朱红光一家盼了70年的现代化居住设施。很多人想象不到,在上海,仍然有一群像朱红光一样的老上海人,居住在仅十几平方米的逼仄空间里,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卫生间。

朱红光的父母70年前搬入这个小区,他本人在这个小区住了50年。过去的日子里,他家26.1平方米的房子,最多的时候挤住着9口人。算上两家隔壁邻居,这3家人最多时26人共用一个厨房、卫生间,“楼下在吃饭,楼板上石灰往碗里掉”。

如今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栋全新3层楼无电梯房。根据此前的摇号结果,朱红光家拿到两套2楼、共78平方米的一室户。“一间给儿子结婚用,一间我和老伴一起住。”这两天,朱红光每天都会到新房子监督装修情况。

武川路222弄小区是上海近年来旧改工作的一个缩影。这里共有14幢住宅,其中7幢为独立成套的售后公房,7幢为厨卫共用的租赁房。后者总共3668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住着153户居民,产权人为上海财经大学。房屋地势低洼、白蚁泛滥。2018年6月,正在修建中的地铁18号线正面穿过这里的3幢房屋,房屋安全状况雪上加霜。

上海市杨浦区的计划是直接拆除7幢砖木结构的不成套房屋,还给居民5幢房屋,其中3幢不带电梯的3层楼、两幢带电梯的7层楼。改建后,成套独用一室户158套,其中153套用来安置居民,剩余5套作为社区公建配套用房。

该项目总投资约5707万元,其中市区财政出资3805万元,上海财经大学出资1902万元,改造后获益百姓再根据各自建筑面积的增加补缴面积费用,办理合规产权证。增加的面积小于8平方米的,每平方米补缴约1000元;大于8平方米的,每平方米补缴约2300元。

朱红光两套房子补缴了8万多元,笑得合不拢嘴,“原来就想要拆迁,做好思想准备住到外环外去了。没想到能回原地居住,环境还那么好。”

“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党和政府揽下了

旧区改造是一件办得稍有不慎就会“吃力不讨好”的事。上海的旧区改造史,就是上海人民住房变迁、城市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党和政府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揽下苦差事。

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7月13日揭牌成立。作为上海市加快旧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的重大创新举措,该中心担负着创新旧改机制、推进旧改工作的历史使命。

上海市杨浦区房管局副局长赵岳毅全程参与了武川路222弄的改造工程,从方案制订到签约、居民搬离、竣工、居民回家,前前后后两年多。他告诉记者,每一间改造后的一室户都各不相同,改造办一共出了153套图纸,“虽然房间有大小,但要兼顾所有居民受益平衡,要考虑绝大多数居民的利益。”

该项目在2018年1月3日启动居民征询,1月21日完成全部153户居民的选房签约工作,改造规模与签约速度均创下杨浦区拆除重建纪录。居民2018年2月1日开始腾房搬家,2月28日就全部腾空。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周灵告诉记者,“实惠”是群众在旧改过程中最关心的话题,“老百姓不跟你谈锦上添花,他们要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介绍,即便是武川路222弄这样看起来产生翻天覆地改变的惠民工程,在执行中,也同样考验基层干部的水平。

比如,222弄总共14幢楼,为什么只改造7幢?住在另外7幢的老百姓有意见怎么办?两年时间,既有地铁施工噪音,又有7幢楼拆除重建的噪音,剩下的7幢楼居民如何忍耐?原本住2楼的居民摇号摇去了1楼,心情很坏不肯搬了怎么办?

周灵说,两年多时间里,基层政府始终把握一个原则——要让群众心情好,要让所有人都满意。他介绍,改造期间,这里每天都有政府部门的专班团队现场执勤,处理群众的各种问题。今年6月28日交房当天,律师团队和政府团队现场办公,当场为居民解决房屋质量、产权、家庭矛盾、物业政策等问题,为群众提供“全程陪同验收”服务。

政府“走心”执政换来百姓“真心”

在上海,愿意“吃力不讨好的”走心政府,也使得居民自治出现了自觉的“尽心尽力”,所谓人民城市人民建,便是如此。

黑灰色的外框搭配全透明玻璃,每部电梯都自带360度全景景观窗。这不是5A级写字楼,而是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临汾路375弄小区加装的19部便民电梯。

“每栋楼都是100%同意加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介绍,小区第一栋安装电梯的是1号楼,这栋楼2015年就开始动议加装电梯,直到2018年才完成改造,其间成立了加梯临时党支部,专题讨论“怎么出钱”的问题。最终确定的2楼7%、3楼13%、4楼20%、5楼27%、6楼33%的出资比例,成为后来加梯“金标准”。

吕文洁介绍,加装电梯的动议就是楼组长、党支部书记本人发起的,“当时6楼80多岁的老太太生病,60岁的楼组长上去背人下来。背到4楼实在背不动了,又去找了4位老人一起帮忙把她背下来,引发了思考。”

如今,既是中心城区又是老城区的静安区,共有启用、在建、在批加装电梯188部,累计完工启用电梯52部,正在施工62部,历年受惠居民3187户。这些都得益于政府总结的“123”工作法——“1”是组建电梯临时党支部,把街道、居委会、小区、驻区单位的党员都动员起来,形成合力;“2”是成立加装电梯工作室和社区法治中心两个支撑机构,同时编制“小蓝书”“小红书”两本指导手册,让“零基础”群众“一看就懂,照着就办”;“3”是把水电煤移位配套工程纳入老小区改造、为加装电梯单元的低楼层居民做美丽楼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组和电梯自治基金3项惠民举措,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同样能代表上海的市中心老城区黄浦区,也用“走心”执政换来老百姓的真心。

上海人民广场地标建筑JW明天广场旁的江阴路上有一个顺天村居民区,这里现在是游客的网红打卡点,被居民称为“4A级景区”。居民自发在天台安装了两块太阳能板,用来给室内公共楼梯照明供电;自发定制了同款雨衣,整齐地在雨天遮盖电动车;自发制订保洁公约,每天专人负责打扫独立厨卫。

这里原本密布着蜘蛛网一般的架空天线,老洋房院落里挤住着26户人家,公共区域天井堆满杂物,居民上厕所还要去公共卫生间。去年,南京东路街道根据辖区内78%居民仍在老旧小区居住的特点,开启里弄修缮实事工程。

由政府出资嵌入独立厨卫设施,整饬了楼道、庭院、晒台等公共空间,安装了玻璃雨棚、晒衣架、移动铁门、地面防滑条等,居住舒适度大大提升。

“不管这里将来是否会动迁,要让留在这里的居民住一天、舒坦一天。”顺天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定珠说。据悉,“江阴-顺天村”街区占地面积约10.8万平方米,覆盖江阴、顺天村两个居民区约2500户居民。

关键词: 商志 胡子哥 陈雯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