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地摊经济” 高校大学生街头摆摊

时间:2020-08-18 11:02:04来源:中国青年网

晚上七点,随着霓虹灯逐个亮起,热气腾腾的烤串、外酥里嫩的臭豆腐、琳琅满目的小首饰……大街小巷慢慢出现了紧密相邻的小地摊。一块大木板,两张长板凳,人往椅子上一坐,那便是一家移动店铺了。

随着疫情逐步好转,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的“地摊经济”政策,让消失已久的路边小摊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各地的大学生也走进街头巷尾的地摊中,在支起架子搭起篷子帮助摊主销售商品的同时,调研地摊经济发展,助力城镇经济复苏。

7月14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经济管理系“聚焦地摊经济,决胜战‘贫’战‘疫’”实践队成员分赴福建漳州、厦门等地对地摊经济展开实践调研,通过发放问卷、访谈摊主、实践销售等不同的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地摊文化进行体验与深度挖掘。据统计,团队共回收有效问卷452份,帮助摊主销售商品共计4995元。

福建厦门、龙海、漳州和建瓯四市的地摊主要分早市和夜市两种,早市在早七点至十一点左右,夜市大多在晚五点至十二点。地摊商品从沙茶面、土笋冻、四果汤等当地特色小吃到玩具服饰日用品一应俱全。队员陈君茹告诉记者:“这些小摊每月收入2000至5000元不等,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主要就依靠摆摊维持基本生活。我们帮助当地农民在一边线下摆摊,一边利用网络在线上宣传农产品。”她表示,等柚子成熟以后还会考虑继续在线上帮助当地农民销售。

8天里,实践团队总共帮助当地农民摆摊销售出荔枝54箱,桂圆干54袋,以及其他若干商品。“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夜市让整个城市渐渐有了生机。同时参与地摊经济更让我们个人通过‘毛细血管’的脉搏感受到了整体经济恢复的状态。”队员李梦婷说到。

徐传洲是重庆科学院的学生,疫情期间连续在家中呆了6个月,在地摊经济政策实施后他和同学通过网络“云”组队的方式,组织“智能志愿”社会实践团就近前往重庆南岸区走访并协助摊主摆摊销售,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调研当地的地摊经济现状及问题。

针对当地地摊经济的发展,徐传洲以第五号步行街重庆映像为例告诉记者,当地为了更好地鼓励创新创业,释放地摊经济的活力,重庆映像拿出了1万平方米黄金商业面积提供给低收入者或青年创业者“摆摊”,并在3个月内不收取任何水电及物业管理费。他认为这对很多大学生来讲是一个赚“第一桶金”的机会,“我们了解到的很多摆摊人员都是疫情待业人员,白天一般会做一些兼职比如外卖、滴滴司机等,晚上就出来摆摊。”

“随后我们将椰奶西米露、冰粉凉虾、钵仔糕等商品摆摊销售。这些夏日饮品销量很好,一个晚上就可以有两百多元的收入。”团队成员郑巧表示,虽然就调研的情况看地摊经济的销售很好,大多数商人每月摆摊能有四五千的收入。

随着湖北按下重启键,经济也逐渐得到了恢复。7月20到8月11号,湖北大学文学院暑期实践队便前赴洪湖、赤峰两市,通过多种形式实地考察疫情后的地摊经济发展。并针对赤峰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殊情况,确定了对赤峰市侧重地摊经济与其特有文化的继承与融合,对洪湖市侧重地摊经济缓解居民收入就业压力的不同研究方向。

据了解,洪湖和赤峰两市都先后出台有关规定,划分地摊经济的专门区域,规范地摊商品的种类和销售时间。洪湖市甚至还实行"一摊一垃圾桶",要求做到垃圾不落地、日产日清,并预留足够的行人通行空间,确保道路通畅。尽管如此,队员周芯宇仍然观察到地摊市场存在环境交通等问题:“实际上地摊区域会吸引大量的顾客,仍然会导致交通不便,并且地摊餐饮食品油烟非常大,除了健康外对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调研结束后,周芯宇说道:“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正是地摊经济最原始的文化底色。”她表示,正是这次珍贵的体验,让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地摊经济与地摊文化,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深刻认识到地摊惠及民生、助力经济。“我们后续会根据手中调研到的相关数据,深入研究地摊经济与城市建设的融合。”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