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着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

时间:2021-12-30 08:45:31来源:南方日报

11月16日,深圳市教育局官微发布信息,此前规划的4座“高中园”建成完工后,将分别由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及深圳市高级中学等市直属学校四大集团办学。

四个“高中园”与上述市直属学校将在课程、师资以及活动等方方面面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引领作用,以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覆盖。

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寄托着千千万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口红利给深圳经济带来强劲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一系列领域的实际问题。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都体现着城市管理水和服务质量。作为一座新兴的年轻城市,回应市民关切,固牢民生之本,集中力量补齐民生事业发展短板是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圳持续加大民生方面投入,“十三五”期间九大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8%,正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迈进,奋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

教育补短板重现“深圳速度”

教育是民生之首。面对升学压力逐年增加之势,深圳一直重视学位建设,破解学位紧张的难题。

“十三五”期间,深圳新改扩建198所中小学,新增中小学学位数量较“十二五”时期增加一倍以上。五年来,深圳市累计财政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达350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目前,深圳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6%。

2019年,有深圳人大代表聚焦高中教育,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高中学位建设的建议》和《关于加大推进高中学校用地规划、增加高中学位的建议》。当年,深圳参加中考的学生78300人,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35531人,录取率大约45%。

在补民生短板方面,深圳表现出了超强的执行力。深圳教育局在答复人大代表的上述建议时指出,“扩大公办高中学位建设已迫在眉睫”。

当年9月10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并发布《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通过现有高中挖潜、新改扩建和重点建设“高中城”等多渠道推进高中学校建设,到2022年,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

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深圳市政府迅速召开《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新闻发布会,根据这一方案,全市将超常规高质量建设高中学校,到2025年将新增公办学位10万个。

新增公办高中学位的计划正在有序落地。今年5月19日,深圳教育局编制下达202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全市所属高中学校安排招生计划9.5万人,普高招生计划6.45万人,较2020年增加8261人,其中公办普高招生计划增加5400人。

不止是公办高中学位数量在迅速增加,深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要新增基础教育学位90万个。

学位的高供给满足的不仅仅是深圳户籍学生,目前,深圳全市六成的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非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较好地保障了来深建设者子女受教育的权益。

即使上不了公办学校,孩子在民办学校,同样也能享受到政府的补贴。针对市民需求强烈的课后服务难题,深圳出台《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并于2021年春季学期起分批、稳步推进,做法经验获得教育部推介。

着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

12月8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清华大学、腾盛博药合作研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临床进展高风险的新冠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80%。

首款国产新冠特效药获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参与其中,“深圳智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圳国家感染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磊表示:“从疫情一开始,我们就定下了科技抗疫的目标。我们很高兴能与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团队及腾盛博药公司合作,并在疫情持续发展的时期为中国首个抗新冠病毒药物贡献出深圳智慧和深圳经验。”

首款国产新冠特效药的背后,反映出深圳过去几年卫生与健康事业实现发展速度、发展质量的“双提升”。

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医疗卫生机构5298家、床位6.29万张、执业医师4.26万名,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50%、65%、47%,原特区外地区千人床位数、医生数分别从2.7张、2.55名提高到3.8张、3.09名。

罗湖医院集团是深圳首个基层医疗集团,也是被国家点赞的改革样本,通过大力发展家庭医生和医养结合服务,推动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转向“以基层为重点”“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加快建立。

深圳通过创新规划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建设23家区域医疗中心、21家基层医疗集团,基本实现每个区至少配置1家区域医疗中心和1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配置1家社康机构,为推进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网格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深圳还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香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水医学院校来深办医行医;引进肿瘤医院、阜外医院两个“国家队”,累计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45个,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超过1100人。

目前,深圳市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跻身广东省高水医院建设单位行列,三甲医院总数达到23家;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稳步提高,11家医院获评A级以上,其中8家医院(综合医院3家,专科医院2家,中医院3家)进入百强。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

深圳正以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为目标,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聚资源、以创新促提升,着力优化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案例

交通先行彰显深圳治理现代化水

12月10日9时,赣深高铁首趟列车G4640次从深圳北站驶出,开往南昌西站,这标志着这一公交化、快速化、大能力的“黄金通道”正式开通运营。

三天前,从深圳机场卫星厅出发的深航ZH9103、南航CZ3553两个首航航班由深圳机场两条跑道同时起飞,标志着深圳机场卫星厅正式投入运营。据了解,该项目是今年9月深圳前海合作区扩区后,“大前海”首个建成投用的百亿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塑造城市,厚植民生,交通已经成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最强烈感知,也是体现一个城市治理现代化能力水的重要表征。

对于深圳人来说,出行更方便了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社会共识。数据显示,深圳地铁运营里程从178公里增至411公里,全市高快速路总里程突破600公里,在全球率先实现公交100%纯电动化,全市刷新了700多座桥梁,打通了138条“断头路”……

当前,深圳正加快构建“十横十三纵”路网体系,新建成道路里程254公里,全市高快速路总里程突破600公里,南坪快速三期、坂银通道、深华快速、东部过境莲塘口岸至梧桐隧道段等3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梅观高速快速化改造、皇岗路快速化改造等47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春风隧道是我国在建开挖直径最大盾构隧道,妈湾跨海通道是我国在建最大直径海底盾构隧道,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海底隧道首创水下互通立交。

今年四月,深圳交通“十四五”规划出炉,提出将深圳努力建成更具资源配置能力的双循环战略枢纽、交通引领发展的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绿色智慧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标杆、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示范。(●南方日报记者崔璨)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