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就业比毕业来得更早一点

时间:2021-01-20 11:37:47来源:工人日报

元旦刚过,福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2020届订单制培养的133名学生已全部被福建知名企业“抢”完。在这所职校里,比毕业先来的是就业。

该学院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超过90%的毕业生回流本市,在莆田本地的龙头企业实现就业。在教学阶段对接地方重点产业集群,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本地产业发展的方向高度契合,是推动这些职教生“回流”和快速实现就业的原因之一。

该院院长许冬红告诉记者:“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不能仅限于校企合作,产校融合才能培育出更多的蓝领精英。”

走得更近才能走得更远

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该学院机械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叶祖彪在数控铣项目比赛中获得第4名,这个21岁的学生名字前,多了一个称号——“全国技术能手”。

一个大二学生,靠什么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叶祖彪给出了答案,他说:“学校搭建的产业实训基地,让我们有机会融入产业当中去,缩短了课本知识与操作实践之间的距离。”

广告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常成勋告诉记者,依靠当地产业及行业协会的力量,校园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实训基地,这些基地100%还原了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艺流程,帮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获得项目化、模块化的岗位体验。在常成勋所负责的产业实训基地里,学生通过四个月的实训,就可以达到设计产业的入职标准。

要让学生成为工人,先要让老师成为工匠。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里,100%还原的不仅是设施设备,还有“工人教师”。近年来,该校为专职教师开设了全新的实践培训项目。通过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学校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月时间可以走出校园、走进行业参与实训。实训期间,教师可以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让职业教育的内容与产业走得更近,才能让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机会走得更远。

校中有厂,厂中有校

1月12日中午,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邮局里取快递的师生络绎不绝。快递管理规章制度上墙悬挂,所有快递按照单号排列在货架上。取快递的师生扫码小程序,绑定手机号,便可准确获取自己包裹摆放的具体货架和编号,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递。

“我们的课余时间基本就泡在这个邮局里。”该学院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大一学生林海滨告诉记者,这是由他们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莆田市邮政管理局、市快递行业协会联合打造的“校中厂”项目,而他们则是这个“校中厂”的管理员。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校中厂”,集教育作用和生产功能于一体,完全按照产业实践标准建设,由学院提供场所,由企业投入设备并派出优秀技术工程师担任导师负责实践教学及技术支持,由在校学生负责运营管理。“校中厂”的出现,让不少职教生在校就地就近实现就业,捞到了“第一桶金”。

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拿到工资的不仅是“校中厂”,还有“厂中校”。

不久前开班的第三期“鞍钢创新人才班”上,吴靖和20名学院在校学生成了鞍钢的“准员工”,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工作。吴靖告诉记者,在这个“厂中校”里学习,可以享受实习津贴、基本岗薪、生活补贴等,每月合计3500元。

2018年,鞍钢冷轧钢板(莆田)有限公司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合作互设产业培训基地,先后有89名应届毕业生从校园走进工厂,“无缝衔接”成了产业工人,其中还有不少毕业生成了企业骨干和中层干部。

除了“鞍钢创新人才班”,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合办“厂中校”,进行着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打通学生技术技能提升的通道,满足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需求’。”学院党委书记林建华表示,“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是我们推动‘产校融合’的钥匙。对职业教育而言,就业就应当比毕业来得更早一点!”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