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布文件称,线上教育要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各级平台互动交流、智能答疑和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功能。学校要组织教师通过平台或互动工具软件及班级群、电话、视频、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师生互动交流;鼓励学生通过班级群、学习小组、学伴结对等方式,进行同学间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互帮互助。
从利用在线教育资源这一角度看,用好在线教育资源,确实需要增加同学间的交流、互动,以弥补在线教育互动性不足的问题。然而,在开展在线教育、推动班级利用在线教育资源积极互动时,必须有一致的教育逻辑,防止各种管理规定“打架”。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适度使用在线教育资源,作为线下教育的补充,要总体控制学生利用电子产品学习的时间。不能一边明令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一边却又新增学生必须利用手机进行学习、交流的要求。
在笔者看来,针对在线教育资源的学习及利用,学生在进行在线学习后,可以在线下通过学习小组、学伴结伴方式进行交流,但不宜要求学校成立班级群来进行在线学习交流,更不宜把班级群建设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建立班级群,让学生在班级群中讨论,必定会增加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而且也会加大管理与引导的难度。某种程度上,以班级群方式讨论交流,是在给学生布置依赖电子产品的作业。
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发文要求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与这一要求对照,就不难发现,“鼓励学生通过班级群互动”与“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是矛盾的,前者的实现必然会导致学生使用手机时间的增加。这种矛盾也必然导致中小学校和家长无所适从。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要的一点在于,有关部门在出台规定时,应有系统和全局思维。不能在抓学生视力时,提出要控制学生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减少教学和作业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而在提到发展在线教育时,就想方设法把教学和作业的所有环节都尽可能电子化,把完全可以在线下、不需要电子产品就可完成的教学和互动活动,也要求在线上借助电子产品完成,并将其列入考核与评价。
从育人出发进行的科学教学管理和教育创新,在任何时候都是“刚需”。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开展在线教育、使用电子产品教学等同于教育现代化的错误价值观,至于此举是否有助于提高教育品质,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则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考虑。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过度追求形式化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但值得一再强调的是,那并非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资源当然应该用于教育教学中,但应该结合教学实际,由教师自主决定进行使用,不能为在线教育而在线教育。
鉴于在线教育更多是进行学科知识教育,而我国基础教育本就存在重学科知识教育,轻生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等“非知识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在我国使用在线教育,或有助长应试教育的倾向。要理性看待在线教育,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核心,时刻警惕学生“增负”、加剧对电子产品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