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为加强惠城区“十四五”期间教育发展工作,日前,惠城区教育局起草《惠州市惠城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征求意见稿》,“十四五”期间,惠城区将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中心,紧扣“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使命要求,围绕“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的目标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5年,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教育服务体系、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贡献程度、教育治理能力进入珠三角乃至全省先进行列,构建起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质量领先、开放创新的现代教育体系。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征求意见稿》提出,“十四五”期间,惠城区将优化公办园运营管理。一方面,继续扩大公办园规模,将公办园在园儿童占比保持在50%以上。每年新建、改扩建1—2所公办园和接收3—6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园,逐年扩充优质公办学位。另一方面,优化幼儿园运营模式,进一步健全公办园人事、财务、教学管理制度。实施“三个统一”保障公办园健康发展,即统一收费标准,建立政府、社会、家长合理分担机制,根据办园成本核算保教费,通过实施收支“两条线”实行自收自支运营;统一薪酬标准,按照《公办幼儿园临聘人员工资指导意见》,对临聘人员实行“以岗定薪”,增强职业吸引力,稳定幼教队伍;统一管理标准,按照《惠城区公办幼儿园管理制度》,对公办园的人、财、物统一管理标准。惠城区还将探索建立“区—片区—幼儿园”“区—集团化办园—协同园”层级管理模式,坚持“成熟一所公办园,办好一个幼教集团”的原则,加大幼教集团组建力度,不断完善优质园集团化管理模式,促进公办园办学质量快速提升。
与此同时,惠城区还将大力提升民办园办学品质。除了鼓励社会力量兴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引导民办园优化学前教育服务,还要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的扶持力度,在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加强指导,引导普惠性民办园逐年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
全面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惠城区将继续完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鼓励支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学历水平、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推进“教研培”一体化研修模式,建立“区、片、园”三级教研网络,分层分类开展各类培训,促进幼教专业发展。组建学前教育讲师团,培养本土专家,重点面向薄弱园、农村园、新教师、管理骨干和保教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入持续攀升,大量适龄儿童流入中心区,新建学校和公办学位增加的速度仍难以“跑赢”辖区内持续增长的学位需求,依然存在学位供给结构性失衡、超规模办学、“大班额”等问题。
为此,《征求意见稿》提出,“十四五”期间,惠城区将大幅扩充义务教育资源。大力实施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确保新建、改扩建项目如期推进和交付使用。积极谋划专项规划的建设项目,配合做好小区配建管理办法的实施,拟新建、扩改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8所,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53700个,逐步实现标准班额办学。
同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德育实效,提高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提升美育素养,加强劳动教育,构建体现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科研育人的全方位格局。还有系统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基于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探究式、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探索因材施教有效路径和深度学习实践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打造自主高效课堂,探索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作业负担。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大力推进艺术、体育、科技系列活动,提升中小学生的艺体和科学文化素养,塑造学校品牌,推动学校特色建设与内涵发展,着力打造艺体和科技特色。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汇聚名师优质在线课堂资源,加快建设覆盖所有学科知识点的名师优课共享平台。
在大力促进公民办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推进公办校优质发展,以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为动力,通过集团化办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同时有效实施结对帮扶制度,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加大对口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规范民办校招生办学,加大督查力度,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关于设立新民办学校的相关工作要求,对已取得筹设文件的民办学校按照“一校一案”原则制定解决方案,不断推进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工作开展。
推进特殊教育融合深化职业教育合作
根据《征求意见稿》,“十四五”期间,惠城区还将加快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加速深化职业教育合作育人模式。
坚持健全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推行“一人一案”教育服务,做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整合课程资源平台力量,构建规范、有效、多元、共享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培训,落实全员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实效性。加强与市特校及发达地区先进特校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全区特校办学水平。
同时,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强交流,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组织公开课、课题研究、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施“以赛促研、以赛促教”,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链接
九大方面深化改革
全面增强发展动力
随着惠城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教育、选择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迫切需要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统领,有效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提高各类教育质量,激发多元办学活力,教好每一位学生,为不同人群公平接受高质量教育、实现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为此,《征求意见稿》明确,“十四五”期间,惠城区将从9个方面发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增强发展动力。
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组织开展中小学思政课评选及宣讲活动。
完善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完善青少年普法机制。
推进思政课教学教研改革。定期开展思政课示范教学展示活动和教学基本功比赛,打造一批思政教育示范校。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
加强中小学思政教育师资建设。配齐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实施思政教坛新秀培养计划。
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
促进教育领域简政放权,厘清管理权责,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优化服务流程,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压缩办理时限。
完善教育督导运行机制。以推动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为抓手,推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切实做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和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情况等专项督导工作。进一步创新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机制,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幼儿园内涵发展。完善学校、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推进课程教学深度变革
以开展教学研究,落实教研科研实效为牵引,引导教师关注教学改革动向,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说课、示范课、汇报课、研讨课、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做到“六有”和“四定”(即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有记录、有收获;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人)。不断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加强课题管理,避免教育科研的形式主义倾向,力求课题研究有计划、有措施、有创新、有实效。加强对各级立项课题的指导和管理,大力推广优秀课题成果,引导教师不断深化课题研究实验,开展有实际意义和效果的活动。深化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改革,高质量完成国家、市、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打造新时代教育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常态化师德师风教育,定期开展师德论坛、征文和演讲等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党建工作,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和先锋模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最大限度保障优质教师资源的补充,完善教师校际帮扶和合理流动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等方面向交流轮岗人员倾斜。深化教师(校长)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健全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行业准入制度,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完善教研员培养机制。
完善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到2025年,幼儿教师大专学历达95%以上,小学教师本科学历达84%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96%以上。
完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成长计划”“双向交流”,搭建机关、校长学习交流平台。完善中层干部培养体系,每年开展中层干部岗位能力提升培训。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全力推进“五育并举”工作。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文明素养。加强法治教育,确保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为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名班主任工作室。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综合活动等各环节。加大对国家重要文明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
加强体育、美育、科技与劳动教育。开足开齐科学、艺术、体育、劳动等课程,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和2(艺术特长)+2(运动技能)素养达标工程。
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推进教学常规管理。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加或缩减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确保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课程顺利实施。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研组成员开展教学调研、教学视导。
全面提升课堂效率。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指导教师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强化校际教研联盟和校内集体备课管理。加强学科实操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设立“自主高效课堂”教学试点学校,每学期各学科推出一批效果显著、有推广价值的示范课供其他学校学习和借鉴。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优化中小学信息化终端。逐年更新教学平台等信息化终端设备,保证信息化设备及时升级。鼓励用好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平台,大力开发校本资源,提高育人质量和教学效果。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配足配齐技术人员,保证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推广。推进编程教育,总结试点学校经验,实施课堂和兴趣学习活动双驱动,推动中小学全面开展编程教育。
增强教育改革动能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管理,加强对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幼儿园办学行为督导评估等综合性评估。
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以培养学生学有所长、富有个性、人格健康、具有道德修养、公民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完善《惠城区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惠城区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构建适合惠城实际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机制。积极探索评价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有效途径,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推动学生评价由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向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多元化、科学化、素养化评价。
系统维护教育安全。以校园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依托“互联网+教育大数据+网格”,实现科学精准安全数据分析,打通安全工作管理、工作落实、工作实效三大环节,构建综合安全管理格局。
加强教育交流合作
探索构建友好姊妹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访机制,加强中外学生的相互交流,丰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实际,支持鼓励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区域性和校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增强师生国际视野,推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土教育的融合。
■相关
提升办学实效,惠城开出“协同发展”良方
构建“家校社”教育共同体、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中小幼协同发展……《征求意见稿》明确,“十四五”期间,惠城区将强化协同发展,合力提升办学实效。
扶持家校共育特色项目或特色学校
指导家庭教育创新发展,惠城区将充分借鉴教育先进地区家校合作经验,完善家校社合作机制和“万师访万家”机制。依托“惠家教”APP平台,建设家校共育网络,搭建各种学习分享平台,办好家长学校,推进家长成长计划。制定惠城区家庭教育工作指引,打造区域特色系统化的家校合作共育新模式,加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同时,推动学习型家庭社区建设。统筹家校社资源,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拓展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搭建家长教育在线学习平台,支持学校通过“微课”“APP”“移动教室”等方式,满足居民个性化学习,推动学习型家庭、社区建设。
惠城还将完善家校社共育评价机制。建立家庭教育工作激励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深入开展家校共育示范校、家长学校优质课等系列评选表彰工作,扶持一批家校共育特色项目或特色学校。
探索完善多元集团化办学模式
根据《征求意见稿》,“十四五”期间,惠城区将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
其中,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深入分析集团化办学现状,借鉴各地集团化办学优秀经验,探索完善多元集团化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品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幼儿园集团化发展。建设以优质园为核心的幼教集团,充分发挥优质公民办园在规范办学、科学保教、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先进管理模式、课程研究成果、师资培养经验互通互享。通过集团化发展,形成多层级管理模式,降低沟通成本,促进资源输送,进一步提优扶弱,带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健全集团发展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教育集团基本治理模式,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明确教育行政部门、龙头学校及集团成员学校等相关主体的工作职责。探索集团化办学督导评价机制,建立集团化办学成长退出机制,助力新优质学校的产出,提升集团化办学的质量。
打造学段无缝衔接惠城样本
此外,“十四五”期间,惠城还将探索中小幼协同发展。
推进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尊重中小幼各阶段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目标和课程体系。鼓励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开展示范教学、进修访学、培训提升,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创新中小幼衔接教育机制。积极开展衔接教育专题研究,聚焦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例,科学开发衔接教育课程。推动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科学衔接,重视“幼小衔接”的教研指导和专业培训,促进家园、家校密切合作。积极发挥一贯制学校优势,探索中小衔接,加强课程统整,贯通管理理念,打造学段无缝衔接惠城样本。(南方日报记者卢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