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们先练习绷脚。脚背绷紧,脚尖用力下压……”3月24日下午,在位于海口市江东新区的北师大海口附属学校舞蹈室里,该校三年级2班学生小婷盘着头发,身穿粉红色的舞蹈服,跟着形体老师练习压腿、劈叉。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小婷却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形体课是我最喜欢的课,我每周都盼着上!”
小婷家住江东新区新岛村。2019年9月,包括小婷在内的200多位“农村娃”成了北师大海口附属学校的首批小学一年级新生。小婷的妈妈张华还记得,当年她和女儿第一次参观校园的情景——宽敞明亮的教室、和蔼可亲的老师、干净可口的饭菜,游泳馆、室内体育场、电脑室、图书馆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能在家门口上这么好的学校,以前哪敢想!”张华说,更让她放心的,是老师们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丰富多彩的课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农村娃”能在家门口上名校,得益于近年来海口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做出的努力。
作为省会城市,海口的非本地户籍在校生一直占有较高的比例,且这种趋势有增无减。同时,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加速推进和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海口的迁入人口也在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海口市人口比2019年增加了52.76万人。从义务教育招生情况来看,2021年海口春季学期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比2018年同期增加了4.7万人,同比增长17.5%。
在此背景下,为解决教育供需矛盾和压力,海口启动了“一校两园”“第二轮增加学位改扩建”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学位供给。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海口全市共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4.9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2.3万个。
与此同时,海口相较于全国发达省市较为薄弱的教育水平,也成为制约招才引智的短板。
“既然要引进,就要引进最好的!”海口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海口主动向国内外知名院校抛出橄榄枝,“高位嫁接”教育资源。
如今,翻开海口的教育版图,人大附中、北师大海口附校、北京大学附中附小、上海世外海口附属学校、哈罗公学等一批国人耳熟能详的国内外优质教育项目相继落地。
除了对外引进,海口也注重发挥本土优质教育资源溢出效应,不断擦亮教育品牌。近年来,海南华侨中学、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等优质学校纷纷在海甸岛、观澜湖等地区以分校等形式,大力推进学校精致管理工程,让更多孩子学习品质得到提升,更多家庭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外引内升“两手抓”,海口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但如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让优质资源继续下沉,也是海口教育部门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海口市秀英区,集团化办学的成效已开始显现。该区共遴选7所核心优质学校为龙头校,按照“核心学校+农村学校”“核心学校+薄弱学校”“核心学校+新建学校”的形式,组建7个教育集团。在这种“雁阵模式”的引领下,各个教育集团定期组织成员学校各学科教师一起开展备课、培训等教研活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让薄弱学校得到了快速成长。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就是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海口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通过集团化办学,快速提升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实现办学格局从局部优质向整体优质的转变。(本报记者计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