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它孕育了中华民族,催生了五千年华夏文明,滋养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兴盛的“摇篮”。
黄河文化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黄河流域面积广、时空跨度长、文化遗产类别多,是一条承载中华文明基因、传播民族力量的大动脉。若谈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位置,一句话足以概括——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源头,是中华民族魂之所系。黄河文化中所蕴含的“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对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品格的养成和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了重要的孕育和酵化作用。
正如尼罗河之于埃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于巴比伦,恒河之于印度,黄河在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乃至东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千百年来,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彰显了其在华夏文明中的主体地位、在世界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创造力。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黄河文化历经时代洗礼,不断适应时代步伐,逐渐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时代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涵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创造的先进文化。黄河流域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战略决策所在地,在这片大地上诞生的红色文化润泽了亿万中华儿女。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步入建设和改革时期,黄河文化以其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的革命事业,同时创造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发展衍生出了广义的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及生态文明等新的文化内涵,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增添了新鲜的内容,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有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更有力的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农业性。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业文化。据考古发现,早在8000年前,黄河流域就已出现稳定的农业生产。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禀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加之长期的农业实践,使黄河文化成为一种有别于草原游牧文化和长江流域稻鱼文化的成熟的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一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勤劳踏实、追求天人和谐、重视劳作经验传统,养成了务实安定、重视传承的朴实品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
政治性。从夏至北宋的3000多年间,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在黄河流域建都,洛阳、西安、开封等多朝古都均位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礼乐制度及儒学的出现,造成了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随着政治上的不断强化,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正统思想,这份正统性即黄河政治性的体现。
矛盾性。作为母亲河,黄河文化更多时候是给我们“慈中有威,威中有爱”的印象,她在孕育哺养华夏儿女的同时也警示惩戒着人类。众所周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黄河曾被视为“中华民族之忧患”,治河防患成为历朝历代的重中之重。进入21世纪,黄河又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造福大众。因此,对待黄河文化,我们要充分认识黄河的灾害性与福祉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造福。
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黄河流经青藏高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沿途留下了河湟文化、河套文化、秦陇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黄河文化正是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中汇聚而成。在对外开放与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气质的中华文明。这种博大精深的包容性,使黄河文化成为中华古代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范本。
黄河文化与齐鲁文化
黄河文化孕育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反哺黄河文化。
齐鲁与炎黄血脉相连。炎、黄均为黄河中上游一带的氏族部落,随着分封齐鲁,炎黄氏族文化得以与东夷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最终孕育了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参与了黄河文化孕育发展、繁荣鼎盛、交流转移的全过程,并内化成中华文化的正统核心,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黄河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在先秦,齐鲁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借助黄河与中原文化以及更广大地域的文明碰撞融汇,最终引领了黄河文化的走向,在各方面对黄河流域的其他文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成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齐鲁文化在产生和发展中,既从黄河文化中吸纳了中西部不同地域文化的有益成分,又借助黄河文化的传播将自己融入进中华文明之中。
黄河文化在齐鲁大地衍生出多彩的农耕文化、治黄文化、移民文化、农垦文化、航运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容,同时又与齐文化、鲁文化、泉文化、泰山文化等山东地域文化交融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互影响。黄河文化造就了齐鲁儿女吃苦耐劳、宽容大度的文化品质,在齐鲁大地灌注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了齐鲁文化中团结拼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2019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因此,我们要始终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黄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弘扬时代价值,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黄河文化旅游,共创新时代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