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首个生活垃圾分类科普综合馆,感受传统与科技的场景体验;用活一枚二维码、激活一张积分卡,美丽乡村探索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新手段;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小区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站提升管理效能;组建垃圾分类议事厅,社区居民共商选址,在过程“有话说”对结果“无话说”……
从智慧生活到建设美丽乡村,从营造科普体验到嵌入基层治理,深入垃圾分类第一线,我们走进仙村镇、朱村街、中新镇等增城西部镇街的大街小巷、乡村阡陌,见证基层生活垃圾分类进展的最前沿。
科技赋能▶▷智慧分类入家入户
“嘀”,在碧潭村一户居民家门口,一名清运员正拿着手机对着门口墙上贴着的一个二维码进行扫描。随后,保洁员入户收集垃圾,并根据居民垃圾分类实际情况按好中差三个等级进行打分,分数自动记录在后台。
碧潭村位于仙村镇,村如其名,一口碧潭倒映着岸边民居,呈现出美丽新乡村面貌。仔细观察,村中每家每户门口都张贴着一枚二维码,这个正是碧潭村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的工具之一。
“通过二维码,能将‘是谁的垃圾、重量多少、分得好不好、本次评价积分多少’等数据即时上传至系统,每家每户的分类情况一目了然,大大提升记录效率。”碧潭村村委会主任屈稳钜介绍,通过智慧数据管理,督导员能够准确发现分类参与率低、准确率低的村民,并进行针对性的入户宣传教育。
利用这一系统,碧潭村还建立起一套垃圾分类评比制度,每月根据居民获得的总分进行排名,在碧潭村公共宣传栏上各个村民的得分情况一目了然。对排名靠前的进行表扬,对排名靠后的进行督促批评。
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嵌入基层治理,让垃圾分类更有生命力。在朱村街碧桂园城市花园星级投放点,智能化管理利器“垃圾分类AI智能可视化系统”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
“通过投放点安装的摄像头,物业后台智能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站点垃圾容量情况,还能智能识别掉在桶外的垃圾,及时安排人员进行清理。”朱村街垃圾分类督导员吴润浓拿出手机打开监控系统,画面中显示的正是各个站点的实时图像。
通过AI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智能引导语音配置等技术,该系统能够对各站点散落垃圾、垃圾桶满溢、垃圾桶冒烟冒火等行为自动识别智能预警,不仅能够对家庭源头减量进行数据跟踪,还能依靠语音监控进行“云劝导”。
“通过人脸识别和大数据技术,我们能够精准识别哪些居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并对其进行入户宣传教育。”西福社区书记胡忠献说,城市花园居民结构多元,乱扔垃圾的行为并不鲜见。“在智能系统的帮助下,目前居民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就在上月,依靠监控系统记录的图像,中新镇对一名屡教屡犯的居民开出了增城区首张针对居民的垃圾分类不规范行为罚单。未来,智能系统的引入将大大提升垃圾分类宣传和监管的效率。
边角变“主角”▶▷构筑亮丽风景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进朱村街联兴村垃圾分类收集房,收集房墙面上的两行标语引人注目。环顾四周,前方是起伏的青山,后方是广阔的田野,联兴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与收集房上的标语互相呼应。
“我们在每家每户门口都配备了两个垃圾桶。”联兴村卫生专干蓝绣球介绍,联兴村目前有587户人家,按照“一户两桶、干湿分离”的源头分类思路,在每户门户配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垃圾桶共1174个。
在实现了家门口分类垃圾桶的全覆盖后,联兴村通过聘用垃圾分类收集员定时上门分类清运垃圾,同时承担着宣传员、督导员、清运员“一岗三责”的责任。蓝绣球说,如今通过配置垃圾桶、入户宣传教育,村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意识,村民垃圾分类率接近70%。
以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守护绿色生态环境,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应有之义。
在中新镇濠迳村中,村屋的墙面上画着四只可爱的垃圾分类吉祥物,前方还有一条长长的走廊,画满了当地小朋友们创作的垃圾分类图案和标语。
“原来这条走廊是村民堆放各种杂物的地方,潮湿脏乱,根本没人愿意来。”中新镇垃圾分类部门负责人张海明说,通过和村民沟通,杂物被一扫而光。再通过在墙壁上画上垃圾分类宣传彩绘,这个原本乡村边角被打造成干净整洁的垃圾分类宣传“主角”。“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到这里来玩了。”
濠迳村地处中新镇北部,始建于南宋,辖内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000多亩,村户籍人口有1090人,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土特产多样,产业链条多,历史文化悠久,正在创建垃圾分类精品村。
濠迳村为“老破旧”的房屋墙面全部画上了垃圾分类宣传彩绘,整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中,一座中新镇精心打造的垃圾分类休闲公园吸引不少村民在此休憩,醒目的垃圾分类的宣传栏、精心布置的垃圾分类一路“童行”的游乐设施、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温馨提示牌、别具一格的垃圾分类游戏互动区,丰富多样的元素构成了亮丽的风景线。
在增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仙村驿站),众多垃圾分类相关新技术、黑科技在这里汇聚,成为节假日亲子游、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好去处。
由增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仙村镇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体验馆,在外观上融入了传统岭南建筑风格和荔枝小镇特色,与周边景色融为一体;在功能上集科普教育、宣传培训、收集存放功能为一体,运用科技智能元素为游客带来新奇有趣的体验。
作为增城区首个生活垃圾分类科普综合馆,“馆内有‘城市在行动’‘垃圾围城’‘垃圾生命周期及处理流程’‘知识大比拼及成果展示’四个主题空间。”科普体验馆馆长刘柏文介绍,“我们希望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多元的方式,让参观者学会‘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垃圾怎么分类’‘垃圾怎么处理’,明白‘点点滴滴见得行、垃圾分类记在心’,鼓励更多的人将生活垃圾分类理念落到日常减量行动中。”
众多风景线的打造,增城将给人们带来垃圾分类的创新体验,也让大家重新认识了垃圾分类的全链条和全过程。
共建共治▶▷从“有话说”到“没意见”
“建在这里你怕脏,建在那里他嫌远。”由于许多已建成小区前期没有将垃圾分类收集站纳入规划,投放点建设选址常常成为分类垃圾进小区的老大难。
破解选址难、为民办实事,中新镇于中航城小区创新设立居民垃圾分类议事厅,采取居民自治的方式,将投放点选址决定权交予居民,居民共商,最终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投放点建设方案。
中航城小区二期于2020年1月1日完成建设交付使用,目前住户720户,由于建设较早,该小区并没有将垃圾分类收集站纳入建设规划。为尽快完成小区投放点建设工作,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小区物业于今年公示小区投放点建设方案。
方案一开始规划了5个投放点,业主反馈认为太多,于是改为4个投放点。当投放点进入建设施工阶段后,部分业主提出反对在自家楼栋下建立投放点,于是物业停止了部分投放点的建设。然而,此时另一部分业主却提出自家楼栋下没有投放点不方便,要求建设投放点……“众口难调!”这是中新镇副镇长张慧香对于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选址最直观的感受。
“有些居民认为垃圾投放点可能不美观,不愿意建在自己家楼下。还有些居民出于方便考虑,要求在自家楼下建立站点。”张慧香说,“任何建设方案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有时候一天甚至能收到12条投诉。”
面对居民意见存分歧、投放点建设进退两难的情况,中新镇转变思路,将小区垃圾分类相关事宜交由小区居民自治开展,成立中航城小区垃圾分类议事厅,由业主们自行商讨投放点建设方案。
通过垃圾分类议事厅,业主代表们以及垃圾分类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此互相倾听意见、提出建议,并总结了三个投放点建设方案。此后,小区物业对720户居民逐户上门开展投票,最终方案一以46.11%的赞成率被确定为最终建设方案,另有18%的居民投票弃权。
目前,中航城小区二期垃圾分类投放点已完成主体建设,很快将投入使用。“通过居民自治的形式进行投放点建设选址,居民在选址过程中‘有话说’,对选址结果‘没话说’,现在几乎没有居民进行投诉了。”张慧香表示,垃圾分类议事厅还将承担起投放点日常运维的职责和功能,未来中新镇将以中航城为示范点全面推行垃圾分类议事厅制度,充分实现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南方日报记者朱伟良 实习生伍奕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