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海城区持续优化城乡环境 “微治理”改变社区“大环境”

时间:2022-01-14 15:46:34来源:广西日报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壮乡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位,让壮乡人民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2021年以来,北海市海城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高达98.68%。

“作为北海市的主城区,我们充分发挥主战场、主力军的力量,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海城区委书记李安洪介绍,海城区将创城工作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坚持创城为民、创城惠民,抓环境整治、促文明提升,累计完成237个“三无小区”整治、35个老旧小区改造,切实让群众从创城中感受变化、得到实惠。

A“微治理”改变社区“大环境”

“门口大树已经枯死,存在安全隐患,希望社区帮忙对枯树进行处理。”2021年11月23日,海城区东街街道北部湾社区谭屋片区街巷长关国华接到群众反映后,通过“解忧超市”争取共建单位北海市审计局的支持。次日,北海市审计局联系绿化站工作人员一起到现场,对枯死的树木进行了砍伐,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街巷长”“楼栋长”是海城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措施,谭屋片区作为街巷长制示范点,采取“1+1+N”模式对街巷进行管理,即将谭屋片区划分为8个街巷网格,每个街巷网格推选出1名街巷长,建立1个街巷先锋站,依靠街巷N名党员群众,共同参与街巷治理。

“我们每天巡视,对一些市民乱丢垃圾、乱堆杂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维护街巷环境整治成效。”街巷长许秀远说,街巷长是服务群众的先锋,要主动参与党建宣传、安全防范、矛盾化解、信息收集、便民服务、卫生监督、义务消防、“两违”巡查等工作,帮助社区群众快速解决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街巷长制度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用“微治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改善街巷环境。东街街道党工委书记杨贞纯介绍,目前东街街道共选出街巷长51名,涉及居民2137户,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B“小网格”构筑共治“大格局”

“以前这里停车杂乱无章,很多车主都是见缝插针停车。”海城区西街街道贵州南路社区居民李萍告诉记者,自从社区划了停车位,大家都有地方停车了,出门散步也更安全了。

背街小巷停车难曾是困扰贵州南路社区居民的老大难问题。2021年12月17日,海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到挂点社区贵州南路社区调研,发现有两处闲置空地符合建设临时停车场的条件,可帮群众解决停车难题。于是协调房地产开发商、住建、环卫等多个单位,将空地改造成临时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18个。

海城区持续推进“网格化”工作机制,将辖区按城市社区、“三无”小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学校等划分为3034个点位,通过实施“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举措,推动城区26个挂点领导、41个挂点部门全部下沉到社区,推动区域治理精细化,助推人居环境“华丽蜕变”。

海城区还推出“党建+网格化”机制,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将党员活动融入网格管理中,建成网格党组织480个,组建小区、街巷“党旗红”等功能型党支部47个,打造“红旗小区”41个,构筑了多元共治的大格局。

“我们从精细化上着手,将社区细分成‘小网格’,用‘绣花’功夫精心雕琢城市品质。”海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仁权介绍,网格化作战机制实现了管理和责任的“全覆盖”,真正用一张“网”覆盖创城方方面面,让创城真正惠民利民。

C“小产业”托起富民“大梦想”

沿着坦宽阔的村道走进“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赤西村,只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建起了微花园,村道两侧墙上绘画精美,前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

海城区在创城工作中,因村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位于冠岭下的流下村,建起了2000方米的文化广场和3700方米的停车场,并修建村中道路、安装路灯,支持村民将闲置的房子改造成高端民宿。地角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振冲介绍,目前流下村共引进了13个社会资本投资的项目,项目总投资约4500万元,其中“邻舍设计师酒店”“半山半海”等5个精品民宿项目已投入运营。这两年,流下村先后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获评“自治区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赤西村、流下村的旅游名声远扬,成为了游人爱逛的“花园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村民也获得了发展商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立足自身优势,激发内生动力,以民宿产业为支撑、以旅游为依托,走出了一条‘旅游+产业’的发展道路。”海城区委副书记、区长苏矿峰介绍,在“旅游+产业”模式的带动下,海城区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环境进一步美化,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本报记者蓝永前通讯员劳文静)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