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最强区 全力推动“十四五”开局起航

时间:2022-01-21 08:40:18来源:南方日报

对黄埔而言,2021年的收尾与2022年的开局之间,并未让人感到有太多空隙。

圣诺医药中国南方总部落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国际生物岛科研台正式开工、三甲医院封顶,无人驾驶小巴在生物岛上对外开放运营……

2022年第一个月,黄埔区、广州高新区产业、民生、交通项目建设惊喜不断,既释放了新年之初筑牢经济“压舱石”力促经济稳增长的鲜明信号,又体现了去年全力推动“十四五”开局起航,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的扎实成果。

实体经济是黄埔这些年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一块长板。去年,全区共举办5次重大项目集中动工签约投试产活动,138个项目集中签约,281个项目动工建设,总投资超7000亿元,为区域实施“万亿制造”“万亿国资”“万亿固投”“万亿商品”四个“万亿”计划注入强劲动能,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最强区。

作为广州市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产业项目签约在黄埔并不稀奇。但在这个特殊的年头,一批规模大、能级高、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之于黄埔乃至广州,显示出极其特别的意义。

“异军突起”的坚实力量

实体经济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一直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定盘星”。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安排,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稳住经济基本盘,就是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进一步发挥制造业支撑经济稳运行作用。

随着几年抢抓先机引进有长远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产业,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黄埔已培育起一支异军突起的坚实力量。

华星光电T9封顶,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巩固;粤芯二期成功投产,集聚13家预计营收超亿元的芯片设计企业,占广州市的90%,加速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的核心承载区;小鹏汽车项目建成,现代氢燃料电池项目加快筹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集群持续发力;百济神州二期、康方生物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项目名称与极具含金量的数据,无疑意味着一股新的强大动力。

就以生物医药来说,黄埔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千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40余家,上市企业15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700亿元,形成了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生物医学三大发展路径。

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中,该区有三个优势:一是产能占优势,在建项目生物制药产能超过30万升,在全国领先;二是创新药占相对优势,创新药数量在全国开发区中位居前列,尤其是中美同时上市品种最多;三是体外诊断和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占优势,体外诊断行业规模、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规模全国最大,核酸检测试剂盒供应量占比超全国四成。

“广州工厂在短短三年间第一和第二工厂竣工,第三工厂动工,黄埔速度、百济速度,让世人瞩目。”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百济神州创始人、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王晓东表示。据了解,整个百济神州广州生产基地建成后,产能预计将超过12万升,最高可达到20万升,将成为中国乃至亚洲产能最大的本土创新药企自有生物药生产基地之一。

对黄埔而言,速度背后是高质量发展“量质齐升”的期待。而再深入思考,又是如何培育新兴产业、发掘新动能的深层问题——同过去比,区内战略新兴产业的产值已在不断攀升,但其技术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占区内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还有提升空间,还没有形成强而有力的集群规模优势。

去年,区第二届党代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实施“万亿制造”计划。今年1月12日落幕的区第二届党代会第二次会议将“坚持实体经济第一战略不动摇”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个“万亿制造”是以新兴产业集群为核心,不能走传统型、数量型、资源型的路子,必须实现能级叠加、产业迭代、集群蝶变。

这需要充分有效的战略牵引、政策发力,特别是围绕市场主体的有效发力。黄埔要充分把握自身所具有的综合优势,尤其是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和多个国家级项目台建设的机遇,将之转化为现实可感的增长动力。

只有把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走实走好,才能跳出“缺芯”“少核”“弱基”困境,实现现代产业体系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把“黄埔制造”向“黄埔创造”大步推进。

做到了,黄埔不仅有了牢固的增长“护城河”,整座城市也就有了压舱石、发动机。

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在当前的城市竞争面前,黄埔一直有一种切实而具象的紧迫感——特别是“打提前量”的意识。

一直以来,该区将目光投向可预见甚至尚难预见的未来,并从当下开始着手布局,构筑并夯实发展优势。

纵观全年集中签约落地的项目,涉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新能源、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甚至重大科学装置,这些都是黄埔“赶前抓早”抢占先机的成果,也是区域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集成电路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具有高度集成和极强牵引力。能否提前布局,直接关乎黄埔乃至广东未来在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话语权。

2020年下半年以来,黄埔明确了要按照全球视野、国际先进的定位抓紧研究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十四五”发展,在产业上“铸链条、抓创新、建集群”,在空间布局上强化“两园驱动”,瞄准建设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核心承载区的目标。去年6月,7家集成电路产业重大项目落户该区集中动工,项目大部分位于湾区半导体产业园。同时,仅用了一年时间,广东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已拔地而起,首批功能建筑粤港澳大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园运营中心已投入使用。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粤芯半导体是广东省目前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台,自2017年落户中新知识城以来,已吸引产业上下游的32家半导体企业落户,其中营业额过亿的企业7家。

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离不开科技。在科技创新领域,黄埔被赋予不少类似“国家队”的期望。

去年,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慧眼大设施工程预研项目竣工。这背后,是不断重申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落实。这些促进重点领域跨越提升的大科学基础设施,不仅能解决我国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还可以更好助力城市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突破跨越。

在一些重大机遇面前,黄埔需要更大程度地掌握主动。机会不会从天而降,考验的是区域主官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体悟,以及对趋势的精准研判、对机会的精准捕捉。

抢到了先机,构筑起优势,黄埔就有望在稳定速度的基础上跑出“加速度”,未来就一定会站在新的高位上。

城市发展的“诚意”

黄埔一直在发力的,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有关乎整座城市品质和认同度的事项。

去年年中,区里专门设置了一场民生项目的集中动工。50个集中动工的项目中,村民安置房项目22个,教育项目5个,公配项目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11个,总用地面积158公顷,建筑面积307万方米,总投资421亿元,民生项目占比高达86%。到了去年底,创新大道、广州实验中学、广州新侨学校、九龙大道等一大批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又取得新进展。

经济领域的重大项目要更多具有牵引、带动力,而民生项目则重在直击市民关切特别是痛点,在回应关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凝聚共识与认同。

“变化太大了!以前这里到处破破烂烂,连地砖都是坑坑洼洼的,我们想活动都没有空间。”秦大姐居住在黄埔街东苑小区20多年,她说小区很多是解困房,本身配套就不太齐全,再加上长时间没有维护更显陈旧,很多老邻居都搬走了,“现在经过改造后,这里活动场地又大又干净,绿化也好漂亮,楼房也变新了,一切都变好了。”

城市微改造具有极大的复杂。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寻求创新路径、衡各方利益、盘活各类资源、形成多方合力。

但就如经济领域的重大项目投资,愈发强调“高质量投资”一样,民生项目的落实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单个项目,除了需要经济实力保障,更需要的是一整套协同、高效、响应及时的制度保障,以及能够切实提供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

区第二届党代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坚持把城市治理作为紧迫任务,全面提升现代城市示范力。将人民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转化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全力为民造福的务实行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黄埔路径”。

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所在,也是需求所在,事关城市能级提升和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对老百姓的诚意充分兑现落地,就会带来人们“到黄埔去”的向心力。(南方日报记者陈思勤)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