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54条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整治 实现小微水体河湖长全覆盖

时间:2022-03-11 09:46:55来源:南方日报

“以前一到夏天,就会散发阵阵恶臭,现在水体终于变清澈了。”家住北岸社区的陈女士日前表示,村里的小微水体经过治理后,乡村人居环境有了大改善。

年来,黄江不仅在河流这个“动脉”上做文章,还在群众家门口的各类小水塘、风水塘、排水沟、支汊流等“毛细血管”下足功夫,建立小微水体名录及制定小微水体整治管理方案,并明确将小微水体整治管护工作纳入全镇河湖长制工作考核范围,全面推进小微水体整治。

同时,黄江建立和完善小微水体管护机制,以每村20万元的标准补助各村,要求各村按照“污水无直排、水面无垃圾、水质无黑臭”的目标开展小微水体整治及养护工作。目前,黄江镇54条小微水体已全部完成整治,群众家门口的水环境得到切实改善。

实现小微水体河湖长全覆盖

作为河湖水生态的毛细血管,小微水体不仅对维持河湖健康、提升水系水质以及改善周边景观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实现河湖全流域治理的重要环节。

分布在城市乡村的沟、渠、溪、塘等小微水体虽然并不起眼,但是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污染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之一。

内河湖的边沟边渠、小山塘、小湖泊等流动差、自净化弱、规模小、数量多,是容易藏污纳垢的盲区,极易出现垃圾成堆、水质黑臭、侵占水域等问题。小微水体的环境污染最终导致下游河涌的水质出现恶化,严重的甚至造成河涌出现黑臭现象。

2019年,东莞提出各级河长办要将连接河湖的小微水体纳入河长制体系,属于河流支涌的小微水体要将其纳入负责该河涌的河长的巡河范围,实现河长制工作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黄江镇按照“污水无直排、水面无垃圾、水质无黑臭”的“三无”目标加强管理,全面摸清辖区54条小微水体情况并形成调查报告,制定出小微水体整治标准方案,对属于河流支涌的小微水体,明确将其纳入负责该河流的河长巡河范围;对水系连通不明显,难以查找其相连河湖的小微水体,明确按照属地负责的原则,由所属的村级河长落实好巡查工作,确保巡查全覆盖。

2021年,黄江镇为进一步压实小微水体整治和管护责任,高质量做好小微水体整治管护工作,按照每村20万元的标准,补助各村落实小微水体整治及养护工作,确保小微水体整治及管护落实到位。

黄江镇还参照编制“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的做法,按照分类管理、“一水一策”的原则,进一步制定每个小微水体的整治管护方案。对辖区内的所有小微水体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明确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责任人、完成时间等管护目标要求。将小微水体名录的制定情况和整治管护方案编制情况,作为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的重要项目纳入日常和年度考核范围。对小微水体出现严重“垃圾围水”问题或整治不力导致黑臭严重的,对履职不到位的河湖长进行问责处理。

多措并举截断小微水体污染源

在黄江镇北岸社区,过往因为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随意处理,旧围的一条小微水体无人管护,渐渐演变成为了村民闻之变色的“臭水沟”。

“水里都是垃圾等漂浮物,积淤产生难闻气味。”住在附的陈先生回忆说,水体虽小,威力却很大,村民之前路过这里都要捂着鼻子。

整治已迫在眉睫。2021年,北岸社区着手整治辖区六队旧围的小微水体。

“治理小微水体,疏通‘毛细血管’,既要有流域治理、系统治理的思路,下好河、湖、库、沟、渠、坑、塘‘一盘棋’;又要细致入微地下一番绣花功夫,查污溯源,方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北岸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伟坚说。

由于多年没有清淤,该水体堆积了不少淤泥和垃圾,不仅阻塞了水流,使水体水质变差,水体黑臭,也对水体环境造成影响。

“第一步工作就是进行水体清淤。”陈伟坚介绍,北岸社区对该水体约238米的河道进行水体清淤,共清理河道面积550方米,清理淤泥170立方米。

“淤泥清除后,水体水质有了较明显的改善,水体流动得到新旧置换,能够持续保持比较好的状态。”陈伟坚说,但要完全截断该小微水体的污染源却并不容易。

“旧围区河道一侧是居民瓦房,另一侧是市场商铺,废水直排现象严重。另外,旧围建筑建成年代久远,大多数街道不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管网要么老化,要么没有接入居民家中,污水直排流入沟渠,对水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双重污染。”陈伟坚介绍,新建或改造雨污管网,是截断污染源、提升污水收集率的必要途径。

造成黑臭水体的主要原因还是污染源的问题,不实现彻底的控源截污,黑臭水体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此,北岸社区通过与河道周边的相关屋主、店主沟通,责令禁止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必须经过化粪池处理后,统一接入污水管道排放。该工程合计完成截污口整治共51个,同时通过设置截流井、包封管道、混凝土栏河等方式,巩固美化河道。

治水之后,管护更为关键。结合河湖长制工作,北岸社区在开展小微水体整治行动后,安排专人管护。同时,发动热心党员展开日常监督,组织志愿者开展微水体保洁活动,多措并举让小河道重新“活”起来,小沟小渠重新“流”起来。

通过微改造打造生态景观综合体

在黄江镇龙见田村辖区内,主要有两条小微水体——龙渠—莲塘、龙见田水支渠。因为过去对小微水体疏于管理,乱占乱排、垃圾倾倒堆积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流通阻断、水质恶化等问题,这些小微水体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盲点和难点。

“在过往的治理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龙见田党支部书记叶厚伦说。一是底数台账不清晰。河流、湖泊、水库均有详细台账,但作为水环境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微水体却未建立相关台账。二是监管责任不明确。黄江镇登记在册的河流均由水务部门进行监管,但支汊流、排水沟、小水塘、风水塘等小微水体不属于河流,且权属复杂,存在监管责任不清晰问题;且部分排水沟、小水塘因建设年代久远,存在监管盲区。三是水体环境不达标。因监管责任不清晰,小微水体成为水环境全面提升的真空地带,存在杂物堆积、建筑垃圾乱倒、杂草丛生等问题;部分风水塘、小水塘等长期不流动导致水体感官较差。

年来,龙见田村在治理大河大湖的同时,有机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建设,将河长制治理体系向小微水体延伸,将河长深入至每条“毛细血管”,打通治水护水“最后一公里”,推动水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全覆盖、无死角。

龙见田村结合截污纳管、污水零直排等工作,狠抓小微水体整治。包括开展群众协调工作,清理和拆除小微水体两边的农作物和临时搭建物,对附区域进行排查,解决污水排入问题,并按照实际情况增加污水截流井,同时对小微水体两边进行场地整及硬底化,对小微水体进行清淤工程,大力推动引水工程,改善水质等,切实提升巩固小微水体治理成效。

“未来探索小微水体环境微改造或成为主要方向。”叶厚伦表示,不同于大河大湖的综合整治工程,在小微水体治理的探索上,龙见田村或将对标对表先进,采取对部分环境不达标的小微水体开展控源截污、内源整治、清除水草杂物、收运水塘垃圾等“靶向治疗”的方式,将景观提升、雨洪治理、公园绿化、碧道建设、海绵城市等项目有机结合,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景观综合体。

同时,结合水体周边自然条件、户外空间、居民惯规划配备铺装、凉亭、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硬景观,种植植被、净化水体的水生植物等自然软景观;软硬结合,将昔日被丛生的杂草、垃圾占据的“毛细血管”疏通治愈,实现向微景观的华丽变身。(撰文蔡子航 韦基礼)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