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加速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时间:2022-04-01 08:19:30来源:南方日报

中山再一次站在“聚光灯”下:

继2月下旬连续三次登上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3月下旬以“双统筹”取得“双胜利”上央视新闻联播后,3月28日晚8时,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专题片《大湾区建设:中山做好“融”字大文章》,长达半小时聚焦中山。

做好“融”字大文章,背后是中山重塑城市能级、再造发展动力、践行国家命题的积极探索。

珠江逐浪,向海而兴。在世界级湾区崛起过程中,中山市提出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明确在产业、交通、营商环境、民生等领域推进协同发展。

“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2022年元旦前夕,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明确提出,要敢于先行先试、抢抓先机、赢得主动。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历史坐标,站在中山“杀出一条血路”的全新起点,我们看到了中山破解发展瓶颈的决心魄力,看到中山改革求变的信心雄心,看到中山勇担责任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更谋于未来。

跨越珠江口

珠江西岸崛起湾区新封面

继3月11日完成沉管隧道东侧第7个管节(E26)沉放安装后,备受关注的深中通道西侧第17个管节(E17)也顺利扎根深海,项目继“一月双管”后再创新纪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同一施工窗口期沉放两个管节。

至此,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管节安装长度达3712.8米,接沉管段总长度的四分之三。

根据计划,在未来不到两年时间里,珠江口将架起这条直连珠江东、西两岸两大经济圈的超级工程,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将从目前的2小时缩短至20分钟左右。

这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中,珠江东西两岸曾以三大经济圈为区域协同发展代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如今,历史正在改写。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珠江东西两岸的时空距离得以改写,中山与深圳将形成“半小时交通圈”。而世界湾区城市群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超级工程必将重组资源流动的速度和成本,区位优势、发展逻辑、城市能量也将得以重塑。

资源配置的力量很快显示出来。3月28日晚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大湾区建设:中山做好“融”字大文章》节目中,姜臻炜讲述了他与翠亨新区的故事。

姜臻炜所在企业是一家来自深圳的工业设计专业机构,是国内工业设计全产业链设计创新服务龙头之一。按照公司的发展战略,大湾区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区域。随着业务发展扩大,从去年起,姜臻炜和公司团队就奔走在大湾区各大城市,为公司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经过走访比对,他和团队最终将目光放在了与深圳前海隔海相望的中山翠亨新区。

作为深中通道在珠江西岸的登陆点,翠亨新区成为深中联动的热点区域之一。数据显示,两年来,落户翠亨新区的企业中有七成来自深圳。此外,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等一批深中联动开发建设的产业园区和台逐渐发展壮大。

今年3月21日,中山市公共资源交易台发布“关于《推动中山与深圳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方案研究》重大专题研究采购项目的招标公告”。

文件显示,本次服务采购人为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本研究需围绕深中产业链协作、科技创新协同、改革开放合作、设施服务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招标邀请参与的供应商有“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同时也是2020年公开招标项目《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建设总体方案及若干专项研究课题采购项目》的中标人,并正承担深圳市发改委委托课题《前海与中山翠亨及东莞滨海湾联动开发建设方案研究》。

深中两地相向而行,相继发布“联动开发”和“一体化融合发展”研究课题,释放出融合发展强烈信号:与前海同行,珠江西岸将崛起湾区“新封面”。

能级再造

深中合作创新区将突破万亩

融合发展,大势所趋。

从全方位、开创的历史视野着笔,朝着深层次、根本的改革方向出发。中山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是刀刃向内的一次涅槃,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自我提升,是站在湾区几何中心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的自觉探索。

强化“东承”功能,抢抓深中通道历史机遇,主动学拥抱深港。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桥头堡,引领带动全市全面学拥抱深港,推动规划、创新、产业、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六大协同,深度对接珠江东岸,做实深中产业拓展走廊。

加快“南联”步伐,大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动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加强与珠海在城乡规划、基础配套、环境美化等方面协同联动,共建“珠中澳”优质生活圈。

深化“北融”发展,主动对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与佛山产业链协作,推动北部片区与顺德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发挥“西接”作用,加快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大湾区建设:中山做好“融”字大文章》还聚焦了一个“追光”的故事:自深圳、中山的两家光电企业跨越珠江口进行合作研发,“软件”与“硬件”结合碰撞实现了整条供应链的国产化。

故事的主角之一,就是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合光电”);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中山火炬开发区。

作为集聚了全市半数以上的科技资源、拥有最庞大的产业投资资金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主引擎”,火炬开发区以“火炬速度”演绎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逻辑: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分工,获取规模和专业化收益。

在中山提出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的背景下,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作为中山深度对接珠江东岸的桥头堡,犹如中山拥抱深圳张开的“双臂”。

其中,火炬开发区这一“臂”,凭借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科技创新实力,在承接深圳产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0年以来,火炬开发区以“政产学研”结合体的打造,引进了大量台资源,成立了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光机电产学研基地、留创园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台,并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力求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对接深圳创新资源。

“十四五”期间,火炬开发区将投入1500亿元,以边改边建的方式,打造十大连片重点产业台,四个万亩主题产业园区,大力推动深中合作创新区建设面积突破万亩。重点加快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台发展,满足“东承”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需求。

在积极招商引资的同时,火炬开发区也积极利用产业基础和制造业优势,特别在健康医药,光电产业等领域,引导本地企业与深圳优势企业对接,达成产业链、供应链就布局的战略协同,实现产业链互补,共同发展。

向北融合

湾区万亿级家电产业带的崛起

在中山黄圃镇的格兰仕生产基地,12秒能装配一台市面上最新款的微波炉。

走进格兰仕中山黄圃厂区内,全球第一条微波炉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格外繁忙。2005年,格兰仕在中山黄圃镇落下一枚棋子,4年后,又追加10亿元扩建中山生产基地。如今,格兰仕早已成为中山家电产业智造的先行者、引领者。

多年来,佛山顺德的美的、格兰仕等一批企业在中山布局,形成超2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向北融合广佛,中山不仅要加强与顺德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具有活力的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还提出要主动对接广州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水

2021年11月,郭文海到黄圃、东凤、南头等北部三镇调研时强调,要加快推进北部三镇交通路网改造升级,加强与顺德等周边地区的路网衔接,推进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要发自内心高效服务企业扎根中山做大做强,统筹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和水污染治理等工作,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

深化“北融”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与佛山产业链协作,推动北部片区与顺德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2022年1月,中山出台了《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如今,企业不仅可同步申请技改、贴息、标杆奖励等扶持措施,还可以享受5亿风险补偿金、贷款全额贴息等覆盖改造升级前、中、后阶段的优惠政策。

这让家电等传统制造企业放下了“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顾虑。

与此同时,为做好与大湾区的产业衔接,中山启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行动,解决工业用地碎片化、利用低效、“散乱污”低端企业集聚等问题。

2022年1月14日,中山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开展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决定》,这是中山首次通过人大立法形式,推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为中山“工改工”工作深入实施提供支撑。

中山以解决土地低效、碎片化利用为突破口,在全市掀起重塑产业空间的攻坚战。根据计划,中山将大力打造一批高端万亩、千亩连片的主题园区,目的就是要腾出大空间,招引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形成大集群,通过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带动全市产业升级。

对标深圳

“软联通”与营商环境大幅提速

作为全国重要的舆论机构、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央电视台密集关注中山,背后有着深刻的意义:将中央的顶层设计引入基层实践,中山作出积极探索。

当交通的瓶颈被打破后,产业基础、营商环境、人才储备等“软件”是否到位,最终决定着中山是否能够融入大湾区产业链,提升城市能级。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学拥抱深港,其中包括多领域全方位学拥抱深港,推动营商环境协同,对标学深圳营商环境政策,对标学复制前海改革创新经验,对标打造同城一体化营商环境。

段时间以来,中山市围绕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找准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力点,全面推动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持续打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例如,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中山加快推进“一照通行”改革,将多业态经营涉及的多项许可事项与营业执照一次申请、并联审批,2022年1月中山市“一照通行”服务台上线,首批实施17个涉企审批服务改革事项,减少审批发证,扩大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范围,进一步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实现企业开办“一表填报、一网通办、一窗领取”,企业开办全流程均时间压缩至0.1个工作日;出台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限制,实施歇业备案制,不断提升优化商事主体创业注册经营便利度。

在提升政务服务方面,中山持续推进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核心的政务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行“一网通办”,3344项政务服务进驻广东政务服务网,3289项服务实现“零跑动”,占比超98%。60项高频服务事项“秒批秒办”,291个事项“湾区通办”“省内通办”,127个事项“跨省通办”,公证、不动产抵押、商品房购置等领域率先实现“跨境通办”。

2022年,中山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的“头号工程”,推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部署涵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要素支撑、政务服务、法治服务、城市环境五大方面共160项具有引领、方向的改革目标任务,力争用2—3年时间,打造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一流营商环境。

“如今围绕中山已经聚集了四个万亿GDP城市,他们成为大湾区城市群的领头雁。”通过打通城市群之间的底层连接,城市产业集群的融合正在发生;通过协同培养和挖掘各自优势,中山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正在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这将成为中山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吴帆罗丽娟)

    ------分隔线----------------------------
    推荐阅读